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286)朴正熙 (十三) - 漢江奇跡 - 07-11-2015
, 描述: 【節目主持】:曾卓然、羅永生
每集會介紹古今中外的已故人物,透過這些傳奇人物的風雲事跡,加深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節目主持】:曾卓然、羅永生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25.75 MB
【下載連結】:
朴正熙 (十三)︰漢江奇跡
朴政熙統治下的韓國向以所謂的「漢江奇跡」見稱於世。朴正熙與其經濟智囊,帶領韓國從相對經濟落後,人均生產總值僅美元92元(1962年數字)的國家,進入急速發展的年代。據統計自1973至1979年,韓國製造業年均增長了16.6%,1980年重化工業在整個製造業的比重達到了54%。1965年韓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106美元)只有菲律賓的一半,發展至1979年己經達到1745美元,為菲律賓的三倍。成就了著名的「漢江奇跡」。
長期以來,韓國社會的貧窮與動盪始終是韓國最根本的兩個問題,李承晚與張勉政府都無法妥善處理經濟落後的老問題。因此,在朴正熙掌權之後,馬上設立了全國性的「經濟企劃院」,並於1962年開始推動第一次五年經濟發展計劃,鼓勵開礦,扶植製造業,使韓國經濟從此步上了持續成長的路子。當時的韓國還停留在一種相當落後的農業經濟型態,國民所得每年不到一百美元。此外,韓國的天然條件也不利於工業化:礦藏稀少,人口密度高,山地多於平地,可耕作面積只及全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在這樣的情況下,朴正熙及經濟企劃院決定以「最速成長」為韓國經濟發展的最高目標。可是,要成長就必須先有資金,而資金正是當時韓國所極度缺乏的。他們認要資本累積,要靠外匯,靠外銷。於是,全力發展外銷工業遂成了韓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策略。為了要克服資金缺乏的困難,韓國經濟企劃當局所採取的對策是:用低工資作號召,吸引國外資金。由於韓國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所以這個辦法收效極大,尤其是在1965年韓國與日本關係正常化之後。於1960-69年間流入韓國的外資總額,竟然高達該時期全面總投資額的百分之五十四。於是,製造業遂以驚人的速度在韓國發展起來。不過,由於當時韓國相當缺乏技術人才,因此,在韓國發展起來的工業,主要都是進口代替品工業和勞力密集工業,如紡織業、電子業等等。低工資政策使得韓國的外銷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力,於是韓國的外銷額遂逐年急遽上升,從1962年的五千七百萬美元上升到1978年的一百三十億美元。
朴正熙政府為了要維持韓國外銷產品的競爭力,以確保經濟成長能夠持續上升,經濟企劃院除了維持其一貫的低工資政策外,還傾全力培養本國的大財團、大財閥。政府為了發展韓國的工業而大力扶植和利用財閥,向財閥提供低息貸款和補貼,並為財閥提供政府擔保使得韓國財閥能夠得到大量的外國貸款。韓國政府與財閥相互協助,使財閥成為了韓國政府經濟振興藍圖的實際執行者。60年代韓國財閥主要發展紡織業;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則是發展重工業、軍工業和化學工業,最終由數個備受政府呵護的大財團壟斷了韓國的經濟命脈。
正當外銷工業呈現出一片空前好景時,韓國的農業逐漸的萎縮了。為了要維持低工資政策,韓國政府也就不得不盡力壓低糧價,於是造成了「穀賤傷農」的惡果。到廣大農村再無法負荷那麼多人口時,部份農村人口遂流向都市,成為廉價的勞工。「低工資,低糧價,大財團」三位一體的經濟政策固然十分有利於韓國經濟的成長,可是卻造成了貧富懸殊的嚴重問題。
然而在「漢江奇跡」背後,卻是埋藏了不少隱憂。
1、 要配合外銷工廠和基礎工業的發展,韓國政府在電力,交通及通訊等方面作了非常巨大的投資。而這些資金主要也是來自國外貸款。在這樣的情況下,韓國成了一個外債負擔非常沉重的國家,到1978年為止約為85億美元。是當時世界上排名第四的負外債國家。
2、 產業結構不平衡。在「低工資,低糧價,大財團」三位一體的經濟政策下,外銷工業高度發展,農業卻日益萎縮。備受政府呵護的大財團構成韓國經濟的主體,中小企業遂相對的顯得不蓬勃。國內消費工業受到壓制,加以貧富懸殊問題嚴重,因而未能建立起一個具有潛力的國內消費市場。
3、 通貨膨脹率高。通貨膨脹在韓國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長期的貿易順差以及國內消費市場的薄弱,乃是通貨膨脹問題嚴重的主因。此外,韓國經濟企劃當局的高成長政策,如貨幣供給量的年增加率保持高位等等,對於通貨膨脹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據記載,1976到1978年間的所謂高速成長期,貨幣供給量增加率不斷上升的現象。再加上在海外國家從事工程建設的韓國人每年都匯回大約十億美元左右,使得這三年的通貨膨脹率始終停留在百分之20到百分之30之間。更嚴重的是,1978年7月,韓國的油價上漲百分之五十九,電力價格也平均調整百分之三十五。這次大幅度漲價的結果,引起了全面性的物價波動,使得通貨膨脹的問題更加令人觸目驚心。
韓國經濟企劃當局為了要緩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而採取了一項通貨緊縮的政策。這項通貨緊縮政策和生產成本的上揚,使得幾家大企業因而倒閉。不過,受打擊最重的還是中小企業。倒閉或歇業的廠商占中小企業總數的百分之三。而被迫減產的則多達百分之十八。有鑒於投資環境的惡化,日本大廠商在鄭重考慮要撤回他們在韓國的投資。這對韓國而言,將是另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這將使韓國原已十分嚴重的失業問題,變得更加棘手。
4、 失業問題。在企業洋溢不景氣的情況下,韓國的失業問題變更嚴重。至1978年六月底為止,韓國的失業人口約為五十三萬七千人,大約較去年年底多出十萬六千人。要瞭解韓國的失業問題,須從三個角度去看:一,當時的韓國幾乎沒有社會保險及失業救濟的措施,因此,失業問題是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二,韓國的農村已經相當凋敝,無法負荷從都市倒流回去的人口。三,失業者除了包括被解雇或被遣散的人,也包括找不到工作的人。找不到工作的多半都是各級學校的應屆畢業生。在有悠久學生運動傳統的韓國,青年的失業往往很容易從單純的社會問題演變成政治問題。
嚴重的經濟衰退問題,終於引爆了社會各階層長久以來在政治上的不滿。然而,這次的政治危機具有兩個特質:(1)它像一座冰山露頭的部份,隱藏在底下的還有經濟、社會與政治等問題急待處理。(2)這次政治危機的焦點人物金泳三主導著群眾運動與學生運動的方向,反對黨因而獲得足夠的實力和朴正熙對抗,使政治衝突節節升高。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