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社評:自由行量變與質變 反思中港經濟融合
1 l, v2 `$ I6 @7 ^* d5 x; \tvb now,tvbnow,bttvb9 q5 H9 A$ b3 H4 Q# W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C+ l! g6 T. y+ x% r" `
政府統計處剛公布八月份的零售數據,總銷貨價值為三百五十八億元,按年上升百分之四點五,扣除價格變動後,零售業總銷貨數量上升百分之三點二。
6 ~9 i3 J3 V! Z6 [6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R3 W) D% p) T9 {1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本港零售業與旅遊業息息相關,今年八月份訪港人數升勢加快,零售業總銷貨量在八月份亦錄得較快的按年增長。不過,增長步伐明顯已較年初放緩,反映本港經濟在外貿持續疲弱和內地經濟顯著放緩下,消費意欲已經大不如前。
. y0 e1 j. n' Q3 M+ p, _
$ s8 \$ F- `+ P今年「十一」黃金周,內地訪港旅客大幅下降,九月二十九日起首四天的入境人數只有四十五萬六千人,較去年同期下跌一成。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來港的內地旅客消費力明顯下降,由以往的每人平均消費七八千元減至五六千元。消費模式亦出現重大變化,名牌和奢侈消費品不再是內地遊客的搶購對象,購物反而以日用品和電 子產品為主。5 Y5 Y0 |0 c) q B7 s; f2 `8 G
% \: }, i; [9 L- f2 v公仔箱論壇上述現象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在內地經濟持續放緩下,高消費旅客人數銳減;第二,內地訪港旅客組成顯著變更,香港再非炫耀性 消費豪客的首選旅遊地,代之而起的是一般的旅客,其中不少是鄰近地區不居留的跨境消費者。倘若上述趨勢持續,對星級酒店和奢侈消費品的需求肯定會逐漸下降,天文數字的昂貴地舖租金恐怕亦難以長期維持。5.39.217.77:8898; [3 s# P/ n" ^* h8 [
5.39.217.77:8898" `) q' {) [2 v4 g9 X
回歸後香港經歷亞洲金融風暴,以金融地產為核心的經濟結構遭受前所未見的衝擊,負資產階級 湧現,通縮長達五年,百業蕭條,社會整體經濟更因沙士肆虐而走到谷底。全賴中央實施挺港的自由行和CEPA政策,加上資金大量流入香港,才令股市樓市起死回生,百業再現光芒。表面看來,本港經濟對內地的依賴與日俱增,中港經濟關係更緊密發展勢所難免。但中港經濟融合卻不代表香港必須全然依賴中國,完全以內 地經濟發展為依歸,因為倘若如斯,香港便勢將失去自己的獨特性,再無存在的價值,而「一國兩制」的經濟基礎亦會動搖。不要忘記,自大陸解放以來,中央對港政策從未改變,即使收回主權治權,毛澤東、周恩來當年訂下的「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策略亦繼續實行,只是香港應當扮演的角色在新社會歷史條件下有所不同而 已。6 m+ {# Z! ?6 K* L+ M
+ g- {2 _* v. ~公仔箱論壇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貿易商業中心的地位,賴以成功的條件是內地在可見的將來也很難實現的核心價值如自由和法治。香港 要繼續維持優勢,確保國際大都會的地位,就必須充分發揮和鞏固自己獨特的條件。事實上,自由行帶來的旅遊和消費收益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約百分之五,本港的金融、商貿、專業、物流服務才是本港經濟的主要支柱。再說,今天的自由行已由量變出現質變,成為不折不扣的廉價旅遊,不少內地人利用「一簽多行」的便利寓工 作和尋租活動於旅行,只會對本港社會資源構成沉重壓力,弊多於利。/ r6 }! N7 z' }* s
4 u& S, {0 g. s' N7 Q" G5 [* z6 B) _
因此,在中港經濟關係更緊密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下,香港一定要化被動為主 動,爭取更大的話語權。自由行不單不應走向大眾化,以量為主,反而應該專精發展,以質素取勝,一如歐美之旅遊勝地如瑞士,奇貨可居,吸引內地和海外的高質素旅客。否則,任由大量內地廉價旅客充斥於市,只會對社會大眾構成困擾,激化中港社會矛盾。
( t( D$ U' t+ }: @. }公仔箱論壇5.39.217.77:8898' S& a) P v0 X+ Q
同一道理,中港融合也不應是消極的「被規劃」, 而該是積極的角色扮演。在大珠三角經濟區的整合中,香港最適合扮演的角色就是「前舖後廠」,以本港質優的金融商貿專業服務,帶動和提升大珠三角經濟區的檔次,達到真正「騰籠換鳥」的效用。只有這樣,「一國兩制」政策才不負其歷史作用,香港才可確保長期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o/ Q1 s3 K) n& c6 b
5.39.217.77:88987 J* J! ]) ^$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