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ggxxaya 於 2012-6-11 06:36 P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 r. H) U* \, Q5 {
5.39.217.77:88987 k h/ c7 V( D2 t! \3 t1 H8 A
& W5 T' t- k(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古生物學家發現史前“巨型昆蟲”之謎,大氣中的氧氣含量為限制因素,但早期鳥類的出現加速了巨型昆蟲的滅亡。
7 y, P! P' ?! m3 r5.39.217.77:8898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在史前地球的巨型生物,與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蜻蜓類似。根據參與本項研究的古生物學家馬修·克拉珀姆(Matthew Clapham)介紹:在三億年前生活的巨型昆蟲翼展超過了28英寸,大約為70厘米,僅比烏鴉小一點兒。我們今天所看到會飛的昆蟲在展翼全部展開后大約為一英尺大小,約為30厘米左右,比如蝶、蛾等物種。相比較于史前巨型昆蟲顯得較小,當時這類巨型昆蟲在地球上普遍存在。, G3 m* d8 l! \( {9 n
5.39.217.77:88985 V% X0 O. L# Y( D0 e0 C
早期鳥類的出現使得“巨型昆蟲”種群出現下降直至消失5.39.217.77:88980 O4 n2 ?5 _3 N) l9 ^, s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9 k5 U7 Z" Q) |/ i3 [% ~3 |' [4 h
三億年前的蜻蜓翼展可達70厘米
4 ^0 `$ E% F F: R' L) l' {5.39.217.77:8898研究人員發現三億年前的飛行類昆蟲之所以可生長到28英寸,是因為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較高,可達到30%,而今天的地球大氣中氧氣含量只有21%。充足的氧氣為史前飛行昆蟲提供了足夠的呼吸,使得飛行昆蟲的運動器官變得更大、更有力,能為飛行提供更多的能量。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位于聖克魯斯加州克拉珀姆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馬修·克拉珀姆(Clapham)和她的同事創建了一個數據庫,匯集了超過一萬種史前昆蟲化石樣本,這些昆蟲所處的年代都可追溯到3.2億年前。
4 W# Q1 B! M& e( E: j張海春教授介紹,這種巨型蜻蜓生活在3億年前的石炭紀,雖然同屬于蜻蜓目,但和現在的蜻蜓還是有結構上的不同現在蜻蜓的翅膀上有翅節,古蜻蜓沒有。9 m) b/ D0 U' v1 u
在3億年前的地球上,巨型節肢動物大量存在,包括超大的蜉蝣、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等。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巨型古蜻蜓,它們的翼展能達到72厘米,如同一只鷹,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近年來通過對遠古蜻蜓的研究,證明這種巨型蜻蜓也會飛。張海春說:“巨型古蜻蜓在3億年前曾經昌盛一時,但大約經過5000萬年的二疊紀晚期,就神秘地消亡了。”2 V! `& \ l. {1 |& d9 p
克拉珀姆認為當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處于較高水平時,昆蟲的塊頭就會很龐大,如果氧氣含量出現下降,它們的體態就會縮小,但氧氣含量並不是揭開史前昆蟲體積巨大之謎的唯一解釋。大約在1.5億年前,侏羅紀的恐龍時代逐漸進化出了早期鳥類,它們是巨型飛行昆蟲的克星,在此之后諸如飛蛾、蝶等具有翅膀的昆蟲塊頭就停止了增長,但是當時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還處于較高的水平。根據這個論點,我們可以發現氧氣對史前昆蟲進化而言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限制了飛行類昆蟲的塊頭上限,但在鳥類出現之后,飛行類昆蟲開始出現天敵,因而鳥類就成了約束昆蟲體態的另一個制約因素。tvb now,tvbnow,bttvb) {* g; c$ T1 s; [1 T6 V
古生物學家克拉珀姆認為體態較大、臃腫的飛行類昆蟲在敏捷性、自身操縱性上不及塊頭小的昆蟲,換句話說,體態較大的飛行類昆蟲很容易成為早期鳥類的捕食目標,這也是后期飛行類昆蟲體態縮小的影響因素之一。另外一種推測認為,早期鳥類可能只吃大型飛行類昆蟲,不捕食小塊頭的昆蟲,該理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大型飛行類昆蟲種群下降直至消失的原因。公仔箱論壇6 O% J9 Y$ |4 S+ ~# L9 R- @
蜻蜓是一種捕食者,它們可以吃掉小昆蟲,但是在侏羅紀時期,蜻蜓的塊頭很大,翼展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蜻蜓的數倍,因此這些巨型蜻蜓很容易成為早期鳥類的捕食目標。克拉珀姆對此進行了補充:一般而言,史前昆蟲的大小應該考慮氧氣的水平,但是在諸如翼龍等飛行類生物出現后,氧氣含量就不是主要誘因。根據克拉珀姆的最新研究成果,他發現翼龍並不會進行敏捷性的飛行,機動性不如現在的鳥類。本項研究的另一個發現為,如果不是因鳥類的出現,現代昆蟲的體態可能會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