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8月7日)是立秋,故現已進入初秋,南方雖然還未秋高氣爽,但對養生保健來說,卻要知「三秋養生」法,須正確保養。, Z- n% k2 r+ u4 p; ^
& d! X* y+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黃帝內經》載:「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秋三月,即經「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6個節氣。從立秋始,陽氣轉衰,陰氣日上。陽氣主生長,陰氣主收藏。即秋天,是自然界由「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長」向「收」的轉變。一般認為,秋季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養生原則強調以潤燥滋陰為主。但筆者認為,此說法並不全面,其實,秋季養生應分三階段進行,其各有養生特點。
/ i# B$ E' O5 N- k/ j- w5.39.217.77:8898
0 x& U4 B9 O' c- ~# w6 W公仔箱論壇初秋養生:防暑熱公仔箱論壇6 N+ ~6 b4 _" @- ~6 j2 S8 J! V- i' o
( A& A# Z7 S* i立秋之後,天氣短時間內不會轉涼,還持續夏季高溫暑熱的特點,初秋時節(秋季第一個月),特別是處暑(今年為西曆8月23日)節氣之前,養生應重在:一、解暑熱:俗語說「火燒七月半,八月木樨蒸」,此時暑熱尚未褪去,氣候仍高溫炎熱,因此,此時養生要注重解暑降溫、預防中暑,並注意保持心情舒暢,以防暑熱傷心。二、保脾胃:處暑前,雨水較多,濕氣偏重,濕邪最易傷脾,故要注重保養脾胃,飲食宜清淡,少食冷飲、瓜果等寒涼之物。亦不宜淋雨、洗過冷水浴等。三、解秋乏:俗語說「春困秋乏」,入秋後,不少人會感覺疲軟乏力、精神不佳、常打瞌睡等,此時應合理調整作息,早睡早起,避免晚睡熬夜等,切忌過度勞累。5.39.217.77:8898# M7 }. l( k7 O' ]" K. o( n! g/ 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 ]/ f" T# M4 @
仲秋養生:防秋燥
1 v2 f3 @! v% s3 Q) g& o$ x* J: H
處暑過後雨量減少,空氣中濕度相應降低,此時易生秋燥,特別是到白露(今年為西曆9月7日)時節後,燥氣漸甚,此時段養生重在:一、防秋燥:此時段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份,人體亦缺少水份,表現為津乾液燥,如口鼻咽乾、皮膚乾燥、乾咳少痰、便秘等。故此階段宜常吃梨、柿子、石榴等新鮮果蔬,多喝湯水、多喝粥等,以作防燥。二、護毛髮:乾燥氣候易致脫髮,應做好頭髮養護,避免燙髮染髮等,可多吃芝麻、核桃、黑豆、黑木耳等有助養髮護髮的食物。三、常秋凍:此時天氣涼爽卻不甚寒冷,正是「秋凍」的好時機,身體健康者不急着添加衣物,可適當的讓肌體「凍一凍」,以免身熱汗出,損傷陰津。
6 {" K- Z( D( g) w: s7 j X! L0 s( ^( C
晚秋養生:防風寒
6 F4 j, P8 b1 [0 A% A" i, H! h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5 r4 i' v1 i, X* `( W0 P. b從寒露(今年為西曆10月8日)開始,天氣由涼轉寒,到霜降(西曆10月23日)時節陰氣更甚,寒氣更重,此時段養生重點應為:一、避風寒:此時氣候轉寒,須及時添加衣物,不再適宜「秋凍」。寒邪易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易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症,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此時段尤其要注意保暖。二、消秋愁:自然界在秋天瀰漫着一股蕭條之氣,萬物蕭索,易引人不知不覺中情緒低落,此時情緒不佳者要注重精神調養,多參加悅心的戶外活動。三、促冬補:養生講究「冬季進補」,但要更好地達到效果,就應在秋季開始調整腸胃,做好「打底補」工作,可多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療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