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黑白外交,溫暖世界,絕無僅有的國寶,大家都要好好愛護啊~
1

評分次數

  • dxb

1869運過法國~當時應該係用船運輸~咁長時間唔死都難喇
謝謝樓主的分享^^
我就喜欢大熊猫,胖乎乎的真可爱
1

評分次數

  • dxb

熊貓真的很可愛~對外交又這麼有幫助!!
1

評分次數

  • dxb

那應早頒諾貝爾和平獎,貢獻比奧巴馬大得多啊!
1

評分次數

  • dxb

好详细·········前段时间才去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看了的~~
1

評分次數

  • dxb

好详细·········前段时间才去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看了的~~
freefeet 發表於 2010-4-7 12:22 AM
近距離睇熊貓嘅感覺係點~係咪真係可以抱熊貓BB
多谢分享,好细致哦,现在大家都喜欢熊猫可爱,其实古时代还用熊猫参加战争用来恐吓对方。
1

評分次數

  • dxb

熊貓是全世界中-中國獨有的稀有保護動物,真得要好好愛惜!
1

評分次數

  • dxb

不愧是国宝。。可爱~~

RE: 大熊貓秘笈-從吃肉到食竹

本帖最後由 如意輪 於 2010-4-26 02:38 PM 編輯

熊中的異類之一——從吃肉到食竹
轉載  成功的食竹者

也許世界上的熊科動物是最優秀的“機會主義者”——很多熊類都按照食物的多寡來選擇自己的覓食對策。它們是雜食性的動物(肉食性的動物吃的肉它們一概不拒絕,只是不想那麼費力去捕獵)果實和種子,這些都是高蛋白、高脂肪和高澱粉的食物。它們飽食各種高能量但具有季節性的食物,在食物豐盛的季節裏儘量積蓄脂肪,到食物淡季時就開始冬眠。一隻熊從一天吃入的食物中可獲得20,000千卡的熱量,除本身消耗外,至少能為冬眠提供5天的能量。由於熊的食物不穩定,而且為時短暫,它們便見機行事,靈活多變,演化出一種能使自己在幾個大陸上許多生境中生存下來的生活方式。




大熊貓把熊科動物的“機會主義”發展到了極限,進化成了一種專吃竹子——一年四季都能大量采到的食物的特殊的熊。由於竹子一年四季都很豐盛——至少在它進化的歷史中是這樣,所以大熊貓不必冬眠。實際上竹子的營養非常低,只能給大熊貓提供生存必須的能量,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根本談不上積累多餘的脂肪讓它睡上一大覺,好幾個月都不用吃喝。

從消化這個角度來看,植物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可容性營養素組成的細胞內含物;一個是由堅韌而呈纖維狀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的細胞壁。只要細胞壁被破碎動物幾乎能夠利用所有的細胞內含物,在消化上也沒有特別的困難。一個是由堅韌而呈纖維狀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組成的細胞壁。纖維素是細胞壁的主要的框架物質,在植物的細胞壁中含量最高,(達到20%――50%)在竹類中是27.8%-46%。木質素是不可消化的物質,它起著使細胞壁堅硬的作用。半纖維素是多種蔗糖組成的混合物,與果膠質一起被稱為基質多糖填充于纖維素分子形成的框架之中。

要把植物結構部分作為食物——消化利用半纖維素和纖維素,草食性動物必須同某些能夠通過發酵而分解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細菌和原生動物形成一種共生關係。發酵要花時間,因而草食性動物首先要把食物較長久地保持在消化道內。降低食物通過的速度和為腸胃中的微生物提供一個發酵場所,是草食性動物能有效地消化這些食物的兩項基本要求。例如:馬、犀牛、象和兔子等動物,它們的後腸發生了變化,具有一個囊狀的盲腸和擴大的結腸,營養素可以在那裏得到儲存、發酵、和吸收;另一類牛、鹿等反芻動物特化的更厲害,它們的前腸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容器,食物在那裏面經過發酵,然後再進入胃的本部由酶進一步分解。微生物不僅分解纖維素和半纖維素,而且還用氮合成草食性動物能夠吸收的氨基酸。

可是大熊貓終究是熊,在進化的道路上它堅定不移地把自己改造成了食竹者。但它只能是修修補補地,不能把將熊的祖先的遺傳全部推倒重來——它的消化系統是完全按照吃肉打造的:腸子的結構短而且簡單,沒有給微生物發酵分解纖維素準備必要的場所——囊狀的盲腸和擴大的結腸÷龐大的前腸,不能有效的消化利用竹子的營養,像一條“康莊大道”上邊吃下邊就拉出來了(在消化道停留5-13個小時,而鹿、馬等食草動物的滯留時間在24小時以上)),吃進去的竹子排出體外幾乎沒有多少改變,可以清晰低分辨出葉子和莖的形狀。排除體外少有改變。這樣短暫的滯留可以增加熊貓的進食量。(黑熊的滯留時間也不長,約8小時,。儘管竹子的營養很低,而大熊貓也不能充分利用,只能吸收食物中很少的一部分營養——春季幹物質的消化率是2%,夏季是23%,冬季是19%,平均為17%。食青草的有蹄類動物的食物(其中包括40-60%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吸收率約為80%。在吃草的動物中鵝的消化率是23-34%,跟大熊貓最接近,但還是比大熊貓高一些。

熊貓從遠古生存到今天是動物世界的奇跡:因為它保留了食肉性動物的消化系統,又適應了吃竹子的生存方式。它每天進食大量的食物通過消化道以獲得足夠維持生存的能量。由於熊貓消化細胞壁的效率很低,它於是適應於迅速吸收細胞內含物。莖和葉很快就被它咬碎,略略咀嚼就吞進胃裏。為了獲取大量的食物熊貓每天必須化50%以上的時間來進食。(假如它們能夠獲得肉食——瘦肉的消化率是88%,那麼它們就能象北極熊或獅子那樣每天只用2-3%的時間來進食了。)

竹子各部位的營養價值是不同的(所謂營養價值即高蛋白,低纖維素)。由這個標準出發,竹葉的營養價值最高,其次是枝、老筍和成竹。新筍的營養價值更高,但是新筍有季節性,只有每年的5月和六月才能采到。竹葉的營養價值相當於竹莖的6倍,竹筍則相當於莖的2倍。竹葉細胞作為光合作用的場所,含有更多的細胞內容物質——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部分脂類及炭水化合物,是大熊貓主要利用的營養成分,所以大熊貓盡可能的選取細胞內容物含量高的食物,竹葉或者竹筍,儘量避開竹莖。而竹莖作為植株的支撐和傳輸水分養分的部分含有更多的細胞壁物質。按照常理推斷,大熊貓應該選擇吃竹葉——竹子是四季常青,竹葉一年四季都有。實際上大熊貓也吃竹莖,尤其是臥龍和岷山山系的大熊貓一年有好幾個月的時間專吃竹莖,幾乎一點不吃竹葉。(臥龍的大熊貓一年6個月時間吃竹葉,1個月時間吃竹筍,5個月的時間吃竹莖。)是什麼原因讓大熊貓有季節的選擇竹葉作食物呢?當然大熊貓是沒有一套儀器來對竹葉作成份鑒定,但科學家卻是通過鑒定竹葉不同季節的營養成分來推測大熊貓“口味”的依據何在。竹葉中所含的生物鹼和單寧可能影響到它的可口性——對人是這樣,對大熊貓未必是這樣,我們不知道大熊貓的食物可口的標準跟我們人是不是一樣;是不是竹葉中的氨基酸影響了熊貓對它的偏好呢?但是科學家肯定竹葉中所含的的二氧化矽妨礙消化是使熊貓對竹葉敬而遠之的最主要的原因。
  
大熊貓能消化並且能夠利用半纖維素和纖維素,這在食肉目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這也讓科學家疑惑;大熊貓究竟是靠什麼消化利用纖維素?一個途徑是:依賴自身分泌的可消化纖維素的消化酶,;二是依賴消化道內共生微生物對纖維素的發酵作用。可是大熊貓的消化道短而簡單,是其身長的6。1倍(鹿的腸比自己的體長長15倍,羊的腸為自己體長的25倍;食肉類動物腸通常是自己體長的4-8倍),也沒有可以讓微生物發酵纖維素的場地(它的前腸沒有演化初龐大而複雜的胃,後腸也沒有發展出冗長而彎曲的盲腸……)在大熊貓的消化道內發現了腸桿菌科的埃希氏菌及乳桿菌和糞鏈球菌,並未發現可以消化纖維素的菌類和原生動物。

最近中國科學家在大熊貓的胃裏發現了兩類纖毛蟲———纖毛屬和內毛屬(可能是兩個新種)。纖毛蟲在牛羊等複胃食草動物消化道記憶體在,它的生物總量占整個消化道微生物總量的50%左右,在植物性食物的消化與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食肉目單胃動物大熊貓的胃內發現纖毛蟲,尚屬首次。也許不久的將來大熊貓食用竹子之謎就會徹底解開。

RE: 大熊貓秘笈 大熊貓如何適應了吃竹子

熊中的異類之二 - 大熊貓如何適應了吃竹子

大熊貓降低能量消耗的典範

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決定了熊貓大量的進食,另外它也決定了熊貓必須保證大量的時間用於進食上。熊貓可以一口接一口地將竹葉咬下來,一會工夫就吃進去幾公斤的食物。當它吃竹莖時就要加以選擇,折斷,然後一口一口送進嘴裏。這很費時間。春季熊貓的活動率是65%,夏季為52%,冬天為62%。夏季較低可能是因為它沒有把大量的時間化在食竹葉上,而是更多的食竹子的莖上。熊貓食莖並不埋下身子貼著地面咬斷竹莖,那樣增加了進食的的時間。它必須在食物體積的大小和質量與吃進食物所需的時間之間保持平衡。

動物無論作什麼都需要能量。首先它的基礎代謝需要消耗能量,如消化食物,血液迴圈以及冬季保持體溫;它的活動也在消耗能量——不管是靜止時的休息睡眠還是運動中奔跑捕獵戲耍。這些消耗的能量只是用於維持最基本生存。另外動物的生長也需要消耗能量,例如肌肉生長、儲存脂肪、胎兒的發育和分泌乳汁等等。動物從食物中獲得的能量與這些需求相平衡。個體和種群的健康狀況最終取決於它們攝取的能量是低於還是等於或超過所需的消耗量。(動物對進食的適應和它的覓食對策決定了它怎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為了生存必需的能量熊貓必須將大量的時間花在進食上,同樣的道理為了保持能量,熊貓必須控制能量消耗大的活動。對熊貓而言吃飯的問題永遠是它面臨的首要問題:吃什麼很重要,怎麼吃也很重要。熊貓選擇的食物類型和進食的方式的前提是:即可以降低能量消耗,又能提高進食效率。它象一個訓練有素頭腦清晰的經濟學家總是在計算著付出的成本和獲得的利益之間的差額,它以最少的付出來得到最大利益。它設法保持了所需消耗的能量與加工大量食物需要時間之間的平衡。這非常難,但是大熊貓還是做到了,它因此成了進化的特殊範例,在千變萬化的自然中以不變應萬變生存到了今天,——它是“吃肉的熊”,卻靠竹子生存!  成了地球上為數不多的活化石。



熊貓演化出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有效的覓食對策:儘量地食用竹子最有營養的部分。有時候它們甚至一整天(一天中77%的時間)都在不停地吃竹子。它與那些食草動物如斑馬、羚羊但是不管怎麼說,竹子比起肉和其他種子果實總是營養低下,而大熊貓食肉的消化系統不善於加工竹子,為了生存,它不僅要儘量地多吃,還要儘量地減少能量的消耗。

熊貓在選擇、準備和進食的過程中沒有任何多餘的動作,吃飯對它是一場緊張的戰鬥,而不是美味的享受——它迅速的咬動、快快地咀嚼,前一口沒有下肚,靈活自如的前掌已得到了竹子。攝食時它儘量不移動身體用前掌去夠眼前的食物,並用前掌把食物送進口中;進食時它也儘量坐著吃而不是站著吃——把能量消耗降低到最低限度。

長期依靠低劣食物生存的大熊貓不僅能量開支十分節省,在怎樣分配能量以滿足各種互相矛盾的要求上也十分謹慎:在寒冷的冬季裏不能為了保暖而消耗寶貴的能量。熊貓的毛短而厚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它可以任意睡在雪地上,濃密的毛帶有脂性防止濕氣侵入身體——侵濕的毛皮顯然散熱更多;熊貓的毛還具有彈性,有抗壓縮的性能,躺在雪地上或寒冷的地上是能夠減少失熱——一切為了節省能量!

不活動是節省能量的重要形式。熊貓每天大量的時間(41%的時間)都用來休息,少有移動——除了吃它就歇著。冬天它把身體縮成一團,四肢收攏,身體的表面積縮小,防止對流失熱。

覓食和移動對生存很重要,但避免爬陡坡等辦法可以減少消耗——它喜歡在平緩的地方行走,而極少在陡坡上移動——即使坡上生長著茂盛的竹子。所有消耗能量的活動都儘量避免:跑動、嬉戲、爭鬥……熊貓佔有一個較小區域,熊貓之間彼此的區域有所重疊,各種年齡和不同性別的熊貓共同佔用一些區域——不是它們和諧相處,維持一個樂融融的大家庭,實在是為了減少能量開支它們沒時間搭理他人——沒時間、沒興趣與人戲耍、交好,睦鄰來往,也沒時間沒興趣與人爭鬥吵架,趕走闖入自己領域的陌生人——只要能吃飽,其他的全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它使用氣味來傳遞資訊,很少互相之間接觸。雄性也不獨佔一個區域,只是在很小的範圍內活動,以保存能量。

由於社會交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熊貓們儘量避免相互間的直接接觸。它們可以用三種辦法來瞭解附近其他個體的活動。一、視覺資訊:但這種方式必須要在很近的距離和開闊地才有用。熊貓穿行在稠密的竹林中顯然視覺資訊對它們不適合;二發聲信息:在交配季節它們發出種種聲音,但叢常年看發聲資訊不能夠持久維持傳遞給對方,三、嗅覺資訊:熊貓在一些樹幹的基部塗抹氣味,上面還有抓痕,分泌的腺體和尿跡,這都是她用嗅覺向別人傳遞資訊。這種資訊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持久,只要間或加強一下。它不能傳達細微的情緒變化,但有幾個對熊貓至關重要的作用:劃分範圍,避免或引起接觸,傳達有關個體特徵和生殖狀況的資訊,而且消耗的能量很少。

在動物中雌性熊貓是最節省能量的。它們通常要到五歲多或者六歲多才開始懷孕,求偶時間不到一天,著床延遲,經過一段短時間的妊娠期生下一兩隻小的可憐的幼仔,幼仔眼睛尚未睜開,這些都是母體消耗的能量都很少。如果雌性一胎產下兩仔,其中一隻常常在生下的頭幾個星期就死亡了。熊貓媽媽獨自撫養兩隻幼仔無疑是有困難的,而且哺乳大大消耗媽媽的能量,在六個月以後幼仔能夠獨立進食之前,媽媽帶者兩個寶寶肯定會影響媽媽的進食效率。大熊貓的親戚黑熊比大熊貓在繁殖上有更多的靈活性和潛能。在整個美洲黑熊的生殖年齡都不一致,與食物的豐盛和質量有關:在美國的蒙大拿洲,黑熊一直到六歲多或七歲多才開始繁殖,而在食物條件比較好的地區賓夕法尼亞它們通常在三歲多或四歲多懷孕,有的甚至在兩歲多時就懷孕。黑熊每胎的胎兒數量從一隻到五隻不近相同,與種群的營養狀況有關。而大熊貓的繁殖並不隨環境變化而有所改變,始終保持著一個比較保守的繁殖策略。
1

評分次數

  • dxb

本帖最後由 dxb 於 2010-4-10 12:43 PM 編輯
1869運過法國~當時應該係用船運輸~咁長時間唔死都難喇
謝謝樓主的分享^^
dxb 發表於 2010-4-3 10:17 AM
我收集了好些熊貓圖片和資料,更新了資料在本帖延伸或另開新帖,比較好呢? 請版主和朋友給意見!

大熊貓的珍貴可愛溶化了很多世人的心,但是數量太少,時刻有滅絕危險,我是個熊貓迷,除了分享熊貓的可愛,同時;希望以愛心之力量; 化為保護熊貓的力量。


以發pm通知,如有問題可再pm我與我聯絡
謝謝您的分享^^
真係有好詳盡既熊貓資料哦﹗

RE: 大熊貓秘笈:熊科動物穴居行為的產生和意義

科學家認為熊科動物的歷史很長,是在北半球的中、高緯度地區演化出來的。在漫長的自然演化的過程中面對一年一度的食物極端缺乏的冬季,熊的祖先演化除了自己獨特的生存策略——既不是在食物缺少的季節遷徙到氣候溫暖地帶,也不是降低體溫像蛇等動物一樣靠冬眠度過寒冷的季節,卻是用休眠(把體溫保持在接近正常體溫狀態的深眠)把能量的消耗控制在最低限度,靠消耗身體儲存的脂肪度過寒冷缺少食物的冬季。

它們在2500萬年的中新世早期出現穴居行為,它們在洞穴休眠的時候不吃也不喝,節省能量的消耗。在食物豐富的地區棕熊和黑熊都會有部分個體不穴居,整個冬季保持活動,而穴居(冬眠)的黑熊和棕熊完全不吃不喝,能量的消耗達到最低。




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北極熊,以動物性食物為食,冬天也並不缺乏食物,因此雄性和不懷孕的雌性並不冬眠,只有懷孕的雌性才會在挖掘出的雪洞中冬眠。其間產下幼仔。母熊雖然不吃不喝但是卻能為新生的幼仔提供乳汁,當母熊從冬眠中蘇醒時,小熊已經能夠行走,熊媽媽就帶著自己的孩子走出雪洞在2――7天到達有食物資源的海岸。懷孕北極熊的穴居生活可能是由於系統發育的壓力。所有熊的幼仔都是晚成的,在出生時發育程度低,它們在母親的懷抱裏發育,等到離開洞穴能夠行走時也不過相當於哺乳動物新生兒發育的程度。因此對熊而言,洞穴部分地起著子宮對幼仔的保護作用。



野外大熊貓也是在洞穴中(樹洞或者岩洞)產仔,經過40多天的哺育後,熊貓的幼仔才離開洞穴跟隨母親走動,這時它幾乎不吃竹子,主要還是吃母親的乳汁。對大熊貓而言洞穴不僅有子宮的保護作用,還有保溫和隱蔽的作用。對於極端晚成的大熊貓幼仔而言,溫度是關係到它們存活的重要條件。熊貓媽媽育幼的洞口的方向大多是朝向東南或者南方,這樣一天中有更長的時間陽光照射。在幼仔洞穴生活的早期和中期,熊貓媽媽總是午後才出洞活動,在天黑之前回洞。在幼仔生命的早期熊貓媽媽一般選擇一個洞口較小的洞穴中,散熱少,也更隱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