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正在舉行。吳橋這座因雜技而聞名的千年古縣城再次成為雜技界矚目的焦點。 1987年河北省舉辦了首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這個藝術節現已發展成為與摩納哥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法國「明日」與「未來」國際馬戲節齊名的世界三大雜技賽事之一。 早在秦漢時期,吳橋就已經發展出雜技的雛形。1957年在吳橋境內小馬廠村發現的一座東魏時期的古墓中,墓壁上就繪有「蝎子爬」、「倒立」、「肚頂」、「馬戲」等雜技表演形象。這幅壁畫被認為是吳橋雜技的最早記錄。 吳橋雜技博物館(籌)館長楊雙印認為,吳橋貧瘠的土地客觀上促進了當地雜技的發展。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土地貧瘠便意味著貧困。不甘困苦的吳橋人結合當地古已有之的習武傳統,發展出了一系列雜技絕活,並靠此行走江湖,賣藝求生。 及至清末,吳橋雜技開始走向世界,當地藝人依靠雜技獲得了更好的收入,這吸引了更多的人從事雜技表演,從而在吳橋形成一個獨特的雜技氛圍。 1917年,吳橋雜技藝術家孫福有召集一百多名演員,創立了中華國術馬戲團,並在30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巡回演出。中華國術馬戲團是中國的第一個大馬戲團,在東南亞地區被廣為稱讚。 作為「世界現代馬戲之父」,孫福有將馬戲表演結構分為武術、魔術、馴獸以及互動四大板塊,這一組織形式一直影響到了今天。 1920年,雜技藝術家孫鳳林組建了他的「北京班」,並在柏林、巴黎以及倫敦等歐洲主要城市演出。因為所有演員在表演時都身著傳統的中國戲裝,他們因此被譽為中國北京皇家雜技班。 如今雜技已不再是吳橋人唯一的生存手段,雜技藝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吳橋學習雜技的傳統以及雜技精神依然存在。 「吳橋雜技精神可以用這麼幾個字來形容,就是堅韌不拔,鍥而不捨。」楊雙印認為,吳橋雜技的精神已深入到每一位吳橋雜技表演藝術家的骨髓,同時也鼓舞著今天的吳橋人不斷奮勇前進。 吳橋悠久的雜技表演歷史也帶動了這裡雜技教育的發展。這裡不僅有大量的中國學生,一些外國留學生也專程來到這裡拜師學藝。 自2002年以來,吳橋雜技藝術學校先後為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非洲國家培養了九批共300餘名留學生。 來自芬蘭的馬蒂·科斯凱拉告訴記者,在他的國家馬戲並不出名,所以他和自己的妻子專程來到吳橋進行為期一年的深造。他說自己很喜歡吳橋的雜技氛圍,希望自己學成歸國後能夠在歐洲的一家大馬戲團找到合適的工作。 今天的吳橋人仍在不斷推動雜技事業的發展,並不斷培養新的雜技藝術家。正如那句廣為流傳的口號一樣,「世界雜技看中國,中國雜技看吳橋。」
% U! {- e* v2 Z5 X- [( z2 B5.39.217.77:8898
' \% w. m; O+ O5 t( N& b) E8 _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 |8 {$ f,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