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看天下﹕借福柯《主體解釋學》思考本土論述的建立4 z+ d# [5 M6 ]) K6 Q q: J' j
tvb now,tvbnow,bttvb0 N/ B' W" T% R( X0 N/ w C
文 朗天
! N6 b& p. ?6 Z+ w$ y" F g" s8 h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8898% ]4 W% |5 R* d
近月興起的香港本土論爭,愈來愈複雜,並不能單純地歸為本土派對大中華派,因為不乏愛國(無論那是文化中國抑或理想中國)的本土派,而本土派內部不斷分裂,有人按階級區分出中產、離地中產、草根的本土派,有人按包容程度區分開放和偏狹的本土派;最近被指為最偏狹的「自治撚」和「城邦論者」,其大旗手陳雲更高姿態強調「解殖歸華」,各派互斥對方為「假」本土論述;一時真假不辨,概念混漫,眾說紛紜,莫衷一是。5.39.217.77:8898 y0 p6 i. V# G+ m8 S, h
" y0 [! x$ |: T, K% ]( j, s) P
有人喜歡具體論戰,求挫強敵逞一時之快;有人喜歡退而讀書,以澄明心智理清腦袋。兩者當然沒有衝突,且每相輔相成。能豐富及深化本土論述的,除了後殖民論和遺民論(或後遺民論),我一直主張從主體論取經,並且不妨進一步,直接循主體切入並提升本土,以至以主體論述代替身分政治討論。
+ N% v( g' k9 ~9 B6 k+ f公仔箱論壇
3 r7 v6 @ ` v-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f0 ?! i1 c3 n q. C1 q公仔箱論壇性史的規劃變化
9 H; k0 Y0 B& g8 p. itvb now,tvbnow,bttvb公仔箱論壇0 P1 [+ X0 u8 Y0 K2 F
其實我們這一輩飲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理論奶水成長的,今天談建立主體,尋找主體性這些課題時,內心自有一種說不出的尷尬。蓋消解主體、高舉他者、去中心化、反宰制、反自戀、揚棄大理論,是上世紀70至90年代的顯學,兼研中國哲學的如我,更會將之和道家智慧連線。批判笛卡兒、康德、胡塞爾、海德格,嘲笑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學習眼球內視,實踐如何重蹈巨人的腳印因而同時消除其足,永遠不絕對化,不斷變換坐標,迎接傷害、難受和自由,曾是吾心所向。待左翼回歸,以齊澤克、巴迪歐、洪席耶(因其訪華而估計更掀熱潮)為首的思想席捲中外,重建主體之聲高唱入雲。在如此狀底下,也許正是經歷了解構思想洗禮的我們,更有責任講清楚所謂「重建主體」的實義是什麼。公仔箱論壇 x+ M( E" B. F7 X' V
: E+ H9 Y: e. u$ P2 J2 ytvb now,tvbnow,bttvb我想借福柯(Michel Foucault)的《主體解釋學》(L'Herm neutique du sujet,法文原版2001年出版)來作一些必要的澄清。《主體解釋學》是後結構主義大師福柯晚年(1982)在法蘭西學院的講座結集。1971年伊始,身為法蘭西學院院士的福柯每年年初(除了1977 年)都在學院開設演講系列,為其隨後的巨著作好資料和論述預備。例如1972年的「刑事理論與制度」及翌年的「懲罰的社會」講座,便對應1975年出版的《規範與懲罰》;1971年的「認知的意志」,則對應1976年出版的《性史》(或譯《性經驗史》)第一卷。「主體解釋學」以及之前一年的「主體性與真理」,公認是《性史》第三卷的前科。
* ]+ `& J) b7 n% y# Dtvb now,tvbnow,bttvb
6 S! W* j% W, c6 }7 I! H1 ^! o公仔箱論壇1 m# _, O& W+ y; f
從人的消失到關心主體
8 `( {+ L# d, R+ M5 E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 d; j8 `9 f- h
《性史》向被視為福柯畢生力作,可惜那是一部沒有完成的作品。全書本分六卷,但出版了第一卷後,福柯的思想和心境起了變化,原本在第一卷便預告會陸續寫出的部分全部沒有成書(部分見諸演講系列,如「不正常的人」、「人口與種族」),新的結構反而出現了,舊的材料和說法總結在第四卷《肉體的懺悔》,中間插入了第二卷《快感的享用》和第三卷《關注自我》。這兩卷趕在他逝世前出版,反而遺令那一早寫好的第四卷不要出版。思想史論者紛以福柯思想出現「回歸主體」的轉向,臆測其未竟之志可能正是以重構主體的今日之我否定瓦解主體的昨日之我。是耶非耶?7 K) m5 P* g- c% h3 e* \: D( s' y3 i
公仔箱論壇3 G5 z0 M) g( } I+ h
《主體解釋學》的結集出版,並譯成中文,為華文讀者提供了一個解謎的機會,拿它與《性史》第三卷比讀,更能了解福柯晚年全力專注研究的「關注自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性史》本是福柯打算向基督教身體宰制(透過治理及修身的方式)文化投擲的重量級炸彈,然而,隨研究日漸深化,他發覺那套修身法其來有自,直可追溯至古希臘的「異教」文化。《主體解釋學》正是通過研讀柏拉圖對話錄,重新反思蘇格拉底以降,那經常被援引的著名「認識自己」(To know yourself)神諭,以及從之開出的主體發現之路。福柯的看法是﹕認識自己的本義不是勸諭當事人搞清楚「我是誰」、尋找我之為我的特質,而是求神時的技術提醒(了解自己的需要和位置,不要胡求妄求),或是修身術中的認知配合部分。所謂主體的發現,與其說是以得到一種自我知識為終,不如說是通過一系列自我治理技術,把心靈(spirituality,所讀中譯本譯作精神性)提煉到一種狀(或境界),讓真理與之相接(或用福柯早期的說法﹕進入、冒現),因而也令這與真理建立了關係的心靈成為「主體」。主體是在教化關係中冒出來的,包括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對話的關係、與身體建立的關係……
- r" \, k$ n& S5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39.217.77:8898+ F# \. |0 p% B y4 r
& B+ X E- n$ ?" L8 W3 m1 [公仔箱論壇關係主體vs宰制主體
+ b) w. P6 E, M1 a, x公仔箱論壇
' @* Q. J U7 ~由是可知,福柯的所謂「回歸主體」,並非重認理性主義的認知和道德主體,而是從權力關係的透析,深究重構主體論的可能性。這思路與我所理解的新左翼主體建立進路也沒有衝突,巴迪歐不斷強調的形式主體、參與主體,正是一種在事件關係和真理程序中呈現的主體,不再是主體及其所立律則界定真理、賦予事件意義,而是反過來,或起碼讓事件與主體相互保證和界定。說晚期福柯可作為後結構主義與新左翼實在論的理論連結點,大抵適合。
8 w. n. b. E( ~% y( q8 S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a1 Q* O2 A; r" p
一些強調道德和政治主體的本土論述,為什麼和新左翼如此對立,不妨在這一個角度理解。現實上是邊緣的東西,反過來以之為中心,用意識形態操作強推為主流,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宰制(totalizing)的主體(主決定客,移風易俗)施為。我們孜孜於建立本土論述之際,必須思考如下的問題﹕我們真的要回到宰制式主體的老路嗎?
2 R! l. a0 L i4 Wtvb now,tvbnow,bttvb
. E( L7 M# }4 g; l3 U: o& u公仔箱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