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3-9-10 07:11 A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 _% E0 ?! Z; ]% z( h 5 x$ u5 P! h  \; C# o0 C
 葉兆輝﹕污名化(Stigma) ——防止自殺之重大阻礙公仔箱論壇, D* U: _. i! ~. k5 \$ s1 Z
 tvb now,tvbnow,bttvb" X: b0 q6 ~+ u5 p. r6 U
 
 % L7 d* \, X/ @  m3 ?; [5.39.217.77:8898/ g/ f% X  t4 e* j
 今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防止自殺日第11周年。國際防止自殺協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 IASP)與世界衛生組織將今年之主題確定為「污名化——防止自殺之重大阻礙」。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以及其他最新的疾病負擔統計報告顯示,自殺為高收入國家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並且是中、低收入國家日趨重要的問題。每年全世界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相當於每40秒就有一人死於自殺,每年因自殺死亡的人數超過他殺加上戰爭的死亡人數。這些數字尚未納入企圖自殺的人數,企圖自殺的發生率比自殺死亡高得多,涉及人數相當多。尤其在年輕族群中,自殺是最主要死因之一,香港本地年輕人的自殺率近年有顯著上升。! d# C! T9 x5 o9 p) e* o
 5.39.217.77:8898( [6 s/ |+ N4 d3 v
 大多數自殺身亡者都曾患有精神疾病。最新的預估數字顯示,在未來的20年內,精神疾病將會佔全球疾病負擔的25%,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其重要性甚至遠大於癌症及心臟病。然而大部分自殺身亡且患有精神疾病者,在死亡之前都未曾接受治療,也沒有獲得社會資源之協助。這可能源自精神照護資源的匱乏,也可能因為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受污名化困擾,不願意接受幫助。
 , @! W5 v7 N& D/ E' {tvb now,tvbnow,bttvb$ R- \6 X/ D6 k/ K7 d7 Z# k# D
 
 & b' R: l2 l# s2 a. f-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大眾對精神科疾病或自殺行為   了解不足
 . Z) c0 T- O2 f,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4 E6 S* L% ?2 [5.39.217.77:8898深植於許多社會的污名化現象成因複雜。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大眾對精神科疾病或是自殺行為的了解不足,也就是無知所致(ignorant)。要處理這一類的污名化,可以針對特定族群(例如不同年齡層、教育程度族群、不同宗教信仰團體),舉辦社區教育課程,增進不同族群對精神疾病以及自殺行為的了解,並促進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士尋求醫療協助。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本港自殺身亡者當中只有25%的人曾經在自殺前向醫療或社福系統求助。不求助最常見的原因是對這些服務缺乏認識、因公立系統漫長的等待而放棄、無法負擔昂貴私人精神醫療服務,或者是不認為這些服務會對他們有幫助。
 6 @9 D0 U/ f/ @' s- d" ntvb now,tvbnow,bttvb
 `; r; o4 U, E+ G. l# x' |# M2 U公仔箱論壇1 ?5 {+ P& z/ B3 m/ T: H& J
 負面的態度+ _* v% I! ?4 ^' J; q" y  G
 
 - e9 i8 }' J& |/ S0 g9 r公仔箱論壇然而,透過促進大眾對精神科疾病/自殺行為的了解還不足以對抗污名化的現象。我們的社會仍普遍對精神科疾病或有自殺行為者持有負面的態度,也就是偏見(prejudice)。這種深植於心中的偏見即使透過教育也經常難以改變,甚至許多醫療人員處理精神疾病患者或企圖自殺者時也會感到不自在。這些態度可能造成專業人員無法即時提供適當的照護和支持。想要改變這種偏見,需要長期的努力以改變社會中潛藏的文化價值觀,同時也要修正醫療體系內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之基本態度。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已與本地醫院及非政府組織合作,以一些創新的方案來改善自傷行為住院病人的跟進治療。" r" {+ g2 k3 I! ^" i-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5 n5 A" z) g4 m
 污名化的根源其實是一種歧視(discrimination)。因為歧視,往往導致我們這個社會使用不適當或不合法的方式來限制精神疾病患者或企圖自殺者的自由。這種對自由的限制可能體現在個人、社區或機構等各種層面,一個最極端的例子便是目前一些國家仍視自殺為一種犯罪行為。歧視會影響精神疾病患者或自殺者尋求專業協助的動機,也讓他們接受治療後重返社會的路途困難重重。香港於1960年代修法後已對自殺行為除罪化,但是在職場及社區中仍常見對精神疾病患者或企圖自殺者的歧視。- G; T, R% s8 W3 G9 Y" S0 _: [
 
 ) l8 O8 F& k% s( D; n+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政府或行政單位層級上,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污名化嚴重影響資源分配。無論在高收入或中、低收入國家中,對精神疾病患者或自殺行為污名化的情形都普遍存在。一個最明顯的證據便是即使精神疾病與自殺對社會的整體健康有覑舉足輕重的影響,但眾多國家對此問題投入的醫療和社會福利資源卻十分有限。再者,因為社會、政府、國際贊助單位都對支持這個領域的公共衛生團體欠缺相應的興趣,募款便格外困難;精神疾病與自殺的污名化是令資源投放失衡的重要原因。
 ) w$ b' _* q+ Z公仔箱論壇
 ) H- S/ t4 I; C. Y( Z8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w6 {3 V6 @6 k- c( y: s; h/ V$ _
 污名化根源  其實是一種歧視
 , z( \4 _- ?* P5 C: L  U: D' p$ X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b& x8 }. n
 單純以公眾教育的方法來消除大眾對於精神科疾病和自殺的污名化現象成效有限。因此需要有創新的方法,例如針對不同族群有針對性的措施,也可利用新興的社交網站或其他創新的網絡媒介來開發新的去污名化措施。儘管破除污名是項既困難又複雜的工作,為了改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企圖自殺者的生活品質,減輕自殺加諸家庭與社會的負擔,無論是個人、組織或政府都責無旁貸。我們必須正視並挑戰污名的問題,否則污名化仍會持續成為治療精神疾病及防止自殺的重大阻礙。
 0 _9 B' ^) q6 j, Ktvb now,tvbnow,bttvb
 1 H6 h! y7 w& e, w每年9月的世界防止自殺日提供我們一個特別的機會,重新聚集我們的能量來面對這個根本的問題。我們需要集結各方力量,以科學的態度、創新的方法,長期一致地面對、處理污名化之議題。5.39.217.77:88988 h9 _# K- D" L8 [' m3 y: ~
 
 ; T8 b$ P4 w) n: z! e- W# x" d; u4 c國際防止自殺協會今年首度主導世界防止自殺日的核心活動,並會匯整世界各地舉辦的活動,目的在於喚醒全球防止自殺的意識,並減少對自殺的污名化。藉由這樣的努力,我們可以改善現狀,讓這世界更美好。2 B  G0 p1 n/ ^5 M1 a! r. ~) {
 
 ; J2 K! z4 Z0 p) S6 n5.39.217.77:8898
 ) z) e' @) g  [$ S: w. W' ]tvb now,tvbnow,bttvb作者是國際防止自殺協會副會長,2013年世界防止自殺日召集人,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