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名器不可假于人--再论华校校名不可乱改
# C; B4 x# n% y3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S+ y. m: n# d! n# w1 R: ktvb now,tvbnow,bttvb最近引起轩然大波的雪兰莪州子文华小易名事件,在各方反对下迅速取消,没想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现在轮到哈古乐华小登场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S7 j% n, A6 k/ V: K( `( L- z
四年前哈古乐华小迁来雪兰莪州蒲种时,便有人不断放出风声,应将校名改为「深静小学」来报答李深静。后来经舆论的批评,原以为改名风波已平息,没想到经子文华小一闹,抖出了易名动作原来从未停止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r9 ]' W6 Q7 @) p
这证明了我之前的担忧,一旦缺口一开,有心人就等著排排坐分糖果,但没想到这事来得比我预测的还快。我们终于明白,为何副教长魏家祥在公布子文易名时,要故作虚玄地说手上握有一份申请易名的名单。
: E, b7 o" s8 b还是政坛老将顾兴光看到节骨眼上,他在一篇评论中说:「有迹可循的客观事实一再告诉我,(华小易名)这是『有心之试』,摆明是投石问路,无良政客企图利用这『无心之失』闯关,制造骨牌效应,对全国华小校名进行大洗牌,开展另一轮的历史清洗。」(〈马华要如何搞掉瘟症〉,《东方日报》2011/09/05)姜毕竟还是老的辣,一眼就看穿玄机所在。tvb now,tvbnow,bttvb# b5 i$ O0 Z3 Z4 C; b. Y1 E
易名须具正面意义, L, Q/ d9 s; g+ Y! C3 ~
我们反对学校易名,最担忧的便是这点。当局总在寻找切入口,没想到我们自己却打开大门,好让对方乘虚而入。魏家祥身为副教育部长不但不予劝止,竟然还说要拟出改校名的程序,定下易名的捐款数额。这好像把校名当成拍卖品似的待价而沽,价高者得标,令人啧啧称奇。
4 C5 Y2 V) s; D: `tvb now,tvbnow,bttvb既便撇开这些不说,校名岂可说要改就改的吗?历史上不是没有易名之事,却从来没有像今天以捐钱大户来易名的例子,现在就来为各位说说。
/ w- J0 j& Y0 P" Z5 h0 C6 K. q. t. O. F回顾历史,华校易名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因为时代钜变而易名的学校,例如早年不少的华校以「华侨」为名,在独立前后因为国民身份的转变而纷纷改名,如巴生的滨华、峇都巴辖的华仁等,它们的前身就叫华侨学校,这样的例子很多。
# m# @3 J% w0 M第二类的改名,是因为由多所学校合并成一校后,不得不改用更适当的新校名。例如太平的华联中学,原是1937年时由修齐、振华与励群三校合并而来,「联」字反映了三校联结之意;又吉胆岛的华联小学,1946年由华南与联强合并而来,各取两个校名的其中一字来合成新名;甲洞学校是1919年由开明与崇德两间学堂合并而来,以当地地名为校名。又有加影的育华学校,则是1918年由文华与华侨两校合并来的新校名(后来华侨食言没加入)。这种易名例子在历史上是最多的。
: z" X9 ?1 a7 w9 v9 y4 h; w* A$ Y第三类是因为学校转型或特殊因素而改名的,这类例子较少。例如,槟城的时中小学原为崇华学堂,民国元年转为新式学校后改叫时中;日新独中原来叫大山脚义学,转型新式教育后改叫日新学校;金宝的培元学校原来叫福建学堂,1915年校董认为不宜再囿于地域之见,于是改为培元学校,以接纳各籍贯子弟入学。又如1953年成立的南洋大学,一开始是叫「马华大学」的,后因殖民政府担心激起马华民族主义,校董讨论后才决定改为南洋大学。tvb now,tvbnow,bttvb; ?! |, c+ m# I6 |/ E0 _& o* S" V9 \
综观以上数例,可看出两点:一是学校改名不是常态,不是说改就改,而是有不得不然的特殊原因。但不论是为应合时代新需求,或是为教育转型,或为跨帮越群等等因素,都具有正面的重要意义,决没有一所学校是单纯为了金钱而改名的。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 X1 U" B+ L8 A$ C0 `1 a3 s
第二,既使是改名了,新名字多能符合当时当地的情势,如滨华、华联、甲洞等;或是校名的意涵越改越好,格局越改越大,例如从大山脚义学到日新,从福建学堂到培元,从马华大学到南洋大学。历史上决没有一所学校将校名私名化、个人化,把名字越改越庸俗,意义越改越狭隘,甚至连「拿督」虚衔都用上了。5.39.217.77:8898, k1 P' |! [4 t% r) S9 R3 s; C% }% c
私有化突显风气败坏
+ N! |: _; j% _3 D! |; ]# s公仔箱論壇可见校名不是不可改,但回头来看今天的易名,不但改名的理由不足,改名的动机不正,还把公有的校名私有化、个人化,完全和前人的改名用意相反。孔子说:「唯器与名,不可假于人。」传统上命名可是件大事,改名(假于人)更是慎之戒之。然而现在的华人不但不会命名了,甚至连名誉都可以随意假于人。华社文化之低落和风气之败坏,竟已到了这样的地步。可悲!
) V5 K0 J6 c& k' ~, k) d5.39.217.77:8898试看哈古乐华小的董事高祥威为了改名,什么理由都说得出口。一会儿说哈古乐是霹雳的园丘地名,容易引起误会,一会儿又故弄玄虚说「学问深静博大」。但是很奇怪,为何《星洲日报》、《中国报》、《新海峡时报》等这些与本地毫无关连的名字,从来没见过有人造成误会,或抗议不够本土化?
. }+ _; A h9 w% q/ y, g公仔箱論壇若依照这种逻辑,吉隆坡的中国华小就得改为马国华小,各地的中华学校也得改为马华学校,尊孔更得改为尊默学校了(默,指默罕莫德)。还有还有,侨民、侨南、共和、兴华、振华、光华、光汉等等这些很不「政治正确」的校名,是不是也将依此例被一一清洗掉?公仔箱論壇 x& s; ^- x7 t& S/ @
至于说什么「学问深静博大」,说这话就证明这人没有学问。古人有「定、静、安、虑、得」五步修养功夫,是先有「静」然后才能「深」(虑、得),若倒过来说「深静」就不成词不成义了。说穿了,令伯就是要改名,你能奈我何。/ \/ U7 H, y6 v/ @
《星洲日报》的郑丁贤更让人称奇,竟然把反对易名的群众说成是搞「民粹」(〈华社民粹怪象〉,《星洲日报》2011/09/09),相当令人喷饭。反对不合理的霸道行为就是「民粹」?难道马来社会或是西方社会就能允许校名被随意窜改吗?我们建议这位《星洲》的第二把交椅,《星洲日报》在茅草行动被关闭后,是由「正义至上」的张晓卿拯救回来的,依照华社脑残的感恩逻辑,《星洲日报》就应该改叫《晓卿日报》,请郑先生去向上层建议和执行,若敢反对便是在搞「民粹」--至少也是不可理喻的「报粹」。9 m! i* ~" I6 I e6 Y4 O1 u
根据高祥威透露,针对改名为深静华小一事,「李深静曾向他说没有这个必要」(《中国报》2011/09/09),可见李深静是深识大体的。既然如此,我们有请李先生学习谢富年作个公开声明,以表明决无此掠美之意。这样不但可杜下人献媚之口,以防被陷于不义;也可以为富豪立下示范,以断窃名之妄想,而保华校之美名,同时,更可让全世界都看到马来西亚华商的精神与风范。tvb now,tvbnow,bttvb9 Q, d: B/ v2 s% D
李先生富而好礼,何乐而不为呢。有请李先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