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城市論壇》就「衝擊高官再而三,政府管治難上難」這議題,由社民連與民建聯領銜主演了一場罵戰。民建聯成員質疑社民連近日的連串抗爭是暴力行為,在開文明倒車。社民連批評八九六四在北京天安門發生的事,以及策劃和參與一九六七年暴動的人,才是暴力。民建聯批評這是翻舊賬,說現今社會不斷進步,不應再以「激烈」的手法表達訴求。但問題來了。第一需要釐清「暴力」的本質和層次,第二是為甚麼不能「翻舊賬」?1 [5 G% r, W% V: e9 v9 o% r
現時全世界的民主議會,近如台灣、日本,間中亦有肢體衝突。但在沒有民主制度的地方,若果抗爭也等同於使用暴力,是典型的「做賊怕人叫救命」思維。一些人濫用「暴力」一詞,顯然對暴力的定義存有誤解,甚至是刻意誤導。 5.39.217.77:8898$ u4 ~0 ^) b, q% p
tvb now,tvbnow,bttvb9 g9 ~( L' e& O* o
假諮詢造就抗爭價值tvb now,tvbnow,bttvb/ G& T& [$ ~+ p/ o) h0 c9 _
講暴力,必須提六七暴動。當時暴動者不惜傷及無辜市民務求達到目的,歷時五個多月暴動中,造成包括十名殉職警員共五十二人死亡、八百人受傷、一千九百多人被檢控,發現千多個炸彈。林彬當年指摘暴動者的暴力行為,卻遭暴徒縱火致斃。這是一段叫人難以遺忘的歷史。姑且將社民連今天的撒冥錢、搶咪、堵路等「激進抗爭」歸類為「暴力」,但與六七年的炸彈襲擊相比,簡直像初生嬰兒級。
$ o/ ?) L \5 h5 T1 a' U, ptvb now,tvbnow,bttvb問題回歸原點,政府若果虛心聆聽市民意見,抗爭式的表達手法是沒人支持的。但政府漠視社會聲音,假意諮詢,造就了抗爭的價值。被喻為「史上最廢」的財政預算案被全民聲討就是鐵證。民建聯在指摘別人之前,必須就以往自己的暴力行為,公開道歉,才有起碼的資格,否則便欠缺說服力。或者換個角度看,一九六七年的社會環境差,引發工潮,進而演化為暴動。雖然成功令港英政府受到壓力,但也顯出炸彈暴動不得民心。今日民憤冲天,社民連的不流血抗爭,才是表達聲音的文明方式。誇大失實,說成「不和平非理性的暴力行為」,令人費解。5.39.217.77:88988 N. m" v' [' W: ]) [/ F
歷史會不斷循環,當年的暴力源頭是暴動者,今日的香港財官相衞是粗暴制度。若果民建聯今天義正辭嚴地譴責社民連,那麼特區政府就應以前車為鑑,立即改善施政。因為那是他們的經驗之談,不可忽視。5.39.217.77:8898* C; i% k8 b* C2 N) P
# ~, r q, z! j7 l
葉政淳5.39.217.77:8898- y- t& C- q. M4 S( v
自由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