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癌症患者最後死亡並非癌症本身,而是因為接受化療後因營養不良,引發惡病質,最後不幸離世。目前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領先全球,已經找到化療造成癌症引發惡病質的分子路徑,同時發現只要透過全營養介入就可以抑制惡病質產生,提高患者存活率。
$ y* m* c" ^( W" itvb now,tvbnow,bttvb 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找到化療造成癌症引發惡病質的分子路徑,同時發現只要透過全營養介入就可以抑制惡病質產生,提高患者存活率。(圖片提供/海洋大學)
- K5 ^. W& O! y z: v( H. l5 z5.39.217.77:8898依據研究,癌症病人有30~87%會有惡病質的症狀,有22%病人死於惡病質而非腫瘤本身。所以了解原因,提供有效的措施,預防和治療癌症惡病質,在癌症治療是重要的一環。
' h# R9 Q$ P4 K* x% A0 l7 c公仔箱論壇22%病人死於癌症惡病質,而非腫瘤本身
) N# h& n- S6 y4 {2 d9 C5.39.217.77:8898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吳彰哲表示,癌細胞會利用患者本身免疫系統的改變,激發特定的細胞激素及發炎激素而影響營養代謝系統,導致食慾欠佳、身體肌肉萎縮、血糖控制不良、脂肪分解增加等,造成體重減輕、體力不足、心情沮喪,最後產生所謂的「癌症惡病質」。
% _: P0 D8 e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值得注意的是,癌症的化學、放射線與外科手術治療,也可能引發腸胃道系統的併發症與增加感染的機會,而導致惡病質的發生。「癌症惡病質」會讓患者免疫力、體力及耐力都急遽下降,常常因而無法順利完成療程,導致體力差及生活品質降低等問題。
" g2 N) J' ~9 i4 l! `# ^&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腫瘤與化療藥物,都會造成惡病質症狀發生
( c" \+ v0 g4 p- T7 o" v7 f) ?吳彰哲教授進一步說明,腫瘤與化療藥物都會造成惡病質症狀發生,但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兩者產生的路徑並不相同,腫瘤造成肌肉萎縮主要是經由TNF-α所誘導的蛋白質水解路徑,而化療藥物造成肌肉萎縮則是經由Myostatin所誘導的蛋白質水解路徑,而合併化療藥物雖然可以有效的抑制癌細胞生長,但會伴隨著更嚴重的肌肉及脂肪的流失。
6 i, Q" {8 h+ A4 W7 Etvb now,tvbnow,bttvb魚油+硒酵母配方,助腫瘤縮小
8 [7 n# {! o/ ]6 e I2 x! D1 @公仔箱論壇吳彰哲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進行產學合作,取得專利營養配方進行動物實驗,以癌症小鼠動物模式探討「癌症惡病質」的成因。研究結果顯示,添加不飽和脂肪酸的「TG-Form魚油」,以及「硒酵母」等營養配方,具有良好合力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產生惡病質的路徑,減緩由化療所導致的肌肉蛋白質水解現象,同時刺激蛋白質合成,使得腫瘤縮小,並且讓血管新生現象得到控制。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Oncotarget》。公仔箱論壇0 b, X0 `7 I! G
針對治療癌症惡病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少量多餐,並且適度使用營養替代品,無論是在治療癌症期間,或是治療後,都要注意營養攝取,維持體重,才能有助完成癌症治療。尤其在營養照護方面,需要注意以下要點:
- j2 X- e8 p/ F1 W! c' y9 d) f【癌症惡病質營養照護】:' e" c' l4 [! L5 |: t
(1) 每天或每餐提供不同的食物,增加進食樂趣。
& `; d4 w, P% J' l+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少量多餐。& ~! g$ B/ D# |, u* P% M
(3) 提供病人喜愛的食物。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U* ~$ e4 U6 i4 [# V
(4) 提供一些不需太過咀嚼的食物。
" X& g' Y( z4 {! Z0 Z) {# a' C3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5) 當病人感到飢餓時就能提供食物。1 ?/ N+ U- b- j9 \6 Z
(6) 給予高熱量的飲食替代品。tvb now,tvbnow,bttvb: P/ ?0 V# E5 x' g
(7) 腸道灌食及非腸道營養。
' Q* L e9 t' @; G6 Z9 ]; i& [5.39.217.77:8898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q1 j# ?! y! R3 n. f$ o/ \( ^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華人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