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中歐關係40年,“不惑”之後何去何從

從1975年5月6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至今,中歐關係已經走過整整40年的歷程。中國傳統文化講“四十不惑”,回顧中歐關係這40年,雖歷經起伏,但總體向好,也越來越有“不惑”的味道。 tvb now,tvbnow,bttvb) C: w+ {2 T+ y/ a) k

7 d8 t  w, R9 M, p: f1 o  據歐洲時報報道,人生的“不惑”多緣於經歷和閱歷,外交關係的“不惑”卻需要更多的構成因素。具體到中歐關係,政治上,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及其引領的高級別戰略對話、經貿高層對話、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擴大了雙方共識;經貿上,中國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歐盟連續十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人文交流上,雙方每年超過數百萬人次的人員往來,促進了交融;國際事務中,中歐能夠保持對話與協調,共同推動多邊主義,積極應對全球性挑戰。
) X! N" T$ s9 \- N0 H公仔箱論壇/ z- |! Q0 V: ^* d( m* @5 n. K8 h# d5 }
  經過彼此努力,中歐關係已經連續登上合作夥伴關係、全面夥伴關係、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三個台階,這算是對中歐關係“四十不惑”的概括,但良好的外交關係從來都是著眼長遠,從這個角度看,“不惑”之後又該何去何從,恐怕是中歐在紀念建交40周年時不能回避的話題。 2 M' v1 H5 U  b" g8 v/ L
公仔箱論壇2 o1 h6 Y+ }- A+ M' ?, Q1 ?! y3 N
  透過中歐元首的賀電,也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習近平發給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賀電中說,中歐打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夥伴關係符合雙方人民利益,也將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賀電中提到的建設中歐四大夥伴關係,是2014年3月習近平作為國家元首首次訪問歐盟總部時,雙方共同確定的。雖然只有四個詞匯,卻切中了中歐關係的“脈搏”。 公仔箱論壇, P0 w% w3 z: L3 K) m

) D  Z# K  Y' ]0 w  建設中歐和平夥伴關係的意義不必多言。如果雙方是一種對抗態勢,那一切都是空談,特別是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當下,中歐雙方能否視對方為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積極力量,能否就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溝通、尊重彼此重大關切,不僅影響雙邊關係的進程,還會左右世界格局的調整。 5.39.217.77:8898; B" F7 X) P$ s" o

) R2 d5 J% a; W3 s0 T公仔箱論壇  中歐都處在發展與改革的關鍵時期。當前的歐洲,在多個方面經受考驗,不僅要應對債務危機,極端思潮帶來的壓力也不小,還面臨著穩定周邊、內部安全等艱巨挑戰,中國作為歐盟的重要經貿和戰略夥伴,是後者要實現上述政策目標的重要外部助力。同樣,中國正在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也需要來自歐盟的戰略合作與支持,無論是“一帶一路”戰略努力對接歐亞經濟圈,還是“亞投行”廣泛吸納歐洲成員,都是明顯的佐證。
$ R8 _" Q3 s7 O) Y( K' g
# {; G" \9 ?" G* \. D  由此不難看出,中歐的現實利益及自身發展決定了雙方需要在促進增長、實施改革的過程中進行深度對接,互相為對方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中歐經濟發展階段不同、資源禀賦不同,互補性強,更應正確對待競爭與合作關係,妥善處理成長中的煩惱。
5 J! ^$ G& }2 ~& W/ i" u
9 r9 I, b4 ^2 Q( k0 V2 G$ stvb now,tvbnow,bttvb  雖然近年來中歐合作碩果不斷,但中歐關係仍面臨“互信不足”的頑疾,突出體現在歐洲社會對當代中國了解不多,對中國印象刻板化,對快速發展的中國心態矛盾,時而捧殺,時而棒殺。這說到底是兩種文明的衝突,中歐政治制度不同、文化傳統各異,這就更需要雙方加強交流,遇問題多換位思考,做到求同存異,不將自己的東西強加於人,在歐洲和中國的發展比較中,雙方應多闡釋彼此文明的共通之處,制度創新的相似之處,多講各自道路與模式對世界的正溢出效應。 ( a5 D8 O- K, v
5.39.217.77:8898, @) s: D7 V% m/ ?$ y( @) y$ D( `  V& D
  40年前,美蘇冷戰,中歐選擇建立外交關係。好似秉持了這種“困難之時相向而行”的初衷,40年來每遇格局變遷,中歐大都選擇合作應對,中歐關係也在共度危機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如今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不惑”之後何去何從?和平、增長、改革、文明,無疑將引領接下來的中歐合作。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