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領椋鳥
學名:Gracupica nigricollis
英文俗名:Black-collared Starling
體長:26-30公分
辨識要訣:頭部、腹部、腳均為白色、喉部有黑色頸圈、眼睛周圍有黃色裸皮。
共域鳥種:大卷尾、白尾八哥、灰背椋鳥、家八哥、黃頭鷺、黃鶺鴒。
黑領椋鳥首次在台灣的記錄時間為1987年,在嘉義布袋記錄到2隻個體,1988年未有任何黑領椋鳥出現記錄,而隔年1989年又記錄到2隻黑領椋鳥的個體,但在1990年又未有任何個體的發現記錄,如此斷斷續續的個體發現記錄到1995年後黑領椋鳥在台灣本島的記錄突然急遽攀升。隨著野外黑領椋鳥目擊數量的增加,在1998年首度有鳥友在台北士林地區的磺溪與雙溪交會口發現黑領椋鳥的野外築巢記錄,隔年1999年則分別在南投埔里公田溝及台北台大農場發現黑領椋鳥幼鳥及成對亞成鳥,而在2000年則也有在台大校園發現黑領椋鳥築巢記錄。之後,發現黑領椋鳥築巢、育雛及亞成鳥增加等野外目擊記錄筆數也明顯上升。
2009年的外來種目擊調查在台北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黑領椋鳥均呈現少量出現的情況,每次目擊數量介在1-8隻個體之間,最大單筆目擊數量為2隻個體,尚未發現冬季聚集地點。
除此之外,在2009年1月至12月的通報資料共有有157筆,地點多達40個,其中有5筆為築巢通報資料。但由於黑領椋鳥巢位相當高,要進行捕捉不易,又根據去年捕捉經驗以度冬群聚時進行捕捉可以達到比較高的效率,因此儘管在固定調查地點並未發現度冬群集出現,但在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的資料後發現, 1月在台北樹林鹿角溪濕地目擊到一群25隻的黑領椋鳥,一直到2月中都仍有群集的現象,因此可以在評估未來是否可以在冬季時在台北鹿角溪濕地進行黑領椋鳥捕捉。
[url=http://tw.myblog.yahoo.com/lofa-lofa/article?mid=9316][/url]
黑領椋鳥頭白色,眼睛周圍黃色,脖子一圈像黑色圍巾;上身黑褐色有白色斑點,腰白色,腹部白色。
新店台大農場有黑領椋鳥育雛,雛鳥應已破殼,只見兩隻親鳥忙進忙出的找食物,回來就鑽進巢內,看不見什麼(右下角),所以這個階段只能拍忙進忙出的飛行版。
叼著食物回來立刻鑽進巢內餵食。
餵完立刻出來飛走,忙碌的雙親。
今天雛鳥已經出到巢外,只是躲很大!親鳥還是忙啊!每次帶回的食物為恐少了!
偶爾雛鳥會跑到巢外空曠處曬一下太陽。
今天雛鳥都搶著到空曠處等著親鳥帶回食物,希望能先搶到食物。看雛鳥的樣子,應該要離巢了!
雛鳥張著嘴喊,給偶!給偶!
回來餵時偶爾降落控制不好,直接壓到雛鳥身上。
兩隻親鳥忙進忙出,一刻不停留,連打招呼的時間都沒有!
一早再到農場,雛鳥已經全部離巢,飛到附近枝葉更密的樹裡,我接近要拍雛鳥時,親鳥還會指導要躲到更密的地方,都沒有拍著。只有祝福雛鳥平安長大!
黑領椋鳥是外來種,在台灣野鳥圖鑑並未列入。原生地在中南半島及華南地區,是金門的留鳥(此趟金門拍鳥行並未碰上)。生活在村落附近的樹林、竹林、草地及田野。以小群在空曠的草地及稻田地面覓食蚯蚓、昆蟲及其幼蟲、漿果等。棲息時喜歡站在電線桿、鐵架及灌木叢的頂端;飛行時雙翼不停鼓動,路徑呈一直線。(以上錄自 - 台灣鳥類全圖鑑 - 貓頭鷹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