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心智疾病會使癌症風險加倍作者:Megan Brooks0 K. B$ t% }. I/ u4 y- U9 W3 ^( i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1 Q' F/ a, X! ~: E; e+ ~. m% t公仔箱論壇
1 S! T- S* B& N+ L R( I' ?/ W6 c3 C8 D' p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一篇新研究認為,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成人的癌症風險增加超過2倍,特別是肺癌;研究為嚴重心智疾病患者的癌症風險較高增添證據。
. P q5 W: x5 k1 Y: H" v1 P + N, D3 u/ v5 D1 G( s0 y! T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Gail L. Daumit醫師等人指出,這些最新的結果認為,需要有更多努力,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癌症預防和早期偵測。他們建議,醫師和心智健康體系管理當局、以及一線照護者,對於嚴重心智疾病患者,都應促進適當的癌症篩檢,並努力降低可修飾的風險因素,如抽菸。
5 T( I( W* _( o+ D3 gtvb now,tvbnow,bttvb tvb now,tvbnow,bttvb" B1 w$ U) Y% B+ Y: k" `' v
研究結果刊載於7月的Psychiatric Services期刊。
2 ^6 o( Q5 S# A% k0 m , F$ Z+ g+ T: v% P k) c
Daumit醫師等人於1994-2004年間追蹤Medicaid的3,317名成人保戶(精神分裂症(n = 2315人)、躁鬱症(n = 1002人)),確認其癌症發生率。
' x, S+ K# m- ~. d V( }5.39.217.77:8898 ! H. A/ p# D) B( \$ \
對於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成人,與一般美國人口(資料來自監測流行病學與最終結果[SEER]計畫)相比,任何癌症的標準化發生率比率(SIR)為2.6(95%信心區間[CI]2.2 - 3.0)。tvb now,tvbnow,bttvb0 O) ?3 p' r6 r6 Q# j' U8 y0 o$ @. E
5.39.217.77:88988 D8 \* Z9 Q6 `% q
根據癌症部位,肺癌的風險最大—精神分裂症成人的SIR為4.7 (95% CI,3.1 - 6.8),躁鬱症者為4.1 (95% CI,2.2 - 7.2);風險次高的為結腸直腸癌—精神分裂症成人的SIR為3.5 (95% CI,2.1 - 5.5),躁鬱症者為4.0 (95% CI,2.0 - 7.2)。
1 l! o; N( t. q- }
. z7 d( m/ Q9 A2 X7 ~0 `tvb now,tvbnow,bttvb 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婦女發生乳癌的風險也較高 — SIR分別是2.9 (95% CI,2.1 - 3.9)和1.9 (95% CI,1.1 - 3.0)。
( o* ^5 h4 l: M9 \5 k6 O0 L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8 N2 U" G Z5 M+ w/ U# g
研究者寫道,嚴重心智疾病者的抽菸率較高,可能會導致肺癌發生,研究認為,因為使用特定精神科藥物增加泌乳激素值和降低生育率,可能會造成婦女乳癌風險升高,不過尚無結論。 # R; E S# m6 p$ N& _
& J- S* N P5 a' r3 w) T& s7 U" @公仔箱論壇 他們指出,造成結腸癌的高風險因素則較少暸解,但是可能與抽菸、久坐生活型態、高脂低蔬果飲食等因素有關。
+ \! M2 G: O4 s6 B9 `3 q9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w8 I! p' g+ D: o5.39.217.77:8898 研究者發現,黑人和白人Medicaid保戶的風險沒有差異。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C7 ~0 ?4 k% E* U$ L* ^
7 C, s8 }5 Q; g/ H. ~4 L9 m/ d4 ? 研究者指出,對於嚴重心智疾病者,暸解行為和藥物因素如何增加癌症風險、以及探討有關哪些人接受適當癌症篩檢與治療的更多資料,對於改善這群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公仔箱論壇- S5 {2 N, z& c3 l. x4 n% L
' N5 {* i R* u. J/ K% n&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最近一篇研究顯示,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次高的死因為惡性腫瘤,特別是乳癌和肺癌,且其癌症死亡率比一般人口高50%(Limosin等人Cancer 2009:15;355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