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工安是台塑的企業責任 中國時報/ M4 {9 c+ H& j3 U' k# n0 C' v
& a8 n# j# x5 z$ w0 S" ^
# c$ o) s- _: J, |& F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上周六凌晨,六輕又發生火災。雖然火勢迅速撲滅,但從去年七月至今短短一年,六輕連續七次大小不等的火災,不僅震垮了台塑集團的股價,也讓經營之神的金字招牌蒙塵,更讓國人對石化業產生信心危機。" X/ \2 h+ M5 F3 i8 i
2 a# [6 W* ]8 |! ~5.39.217.77:8898台灣石化產業產值超過三兆元,是國內最重要的支柱產業;台塑企業集團則是國內最大型的龍頭企業之一。在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領導下,台塑精益求實的作風,高效率的管理方式,讓台塑的經營績效傲視業界。甚至,管理學界還發展出「台塑學」的管理範本,成為國內外企業取經學習的對象。這次六輕連番出事,對台塑、對國內石化產業,都是一大打擊。
, W+ ?! Y+ j, P( V" o公仔箱論壇tvb now,tvbnow,bttvb) ]3 c- ^; X$ r
六輕七次火災的原因固然不盡相同,從一個小環節、一個小意外(如承包商不小心碰撞管線),到追本溯源的「當初管線設計有問題」、麥寮的「環境因素」等等,各種說法都有,這些因素也可能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過,正如台塑化董事長王文潮承認的說「不論火災是怎麼發生的,一再出事就是不應該」。台塑仍應回頭從本身管理面著眼,不再「怪東怪西」找理由,對六輕全廠,從人員、設備、製程、管理制度、預算體制等方面全面檢討,一切以提高工安、達到「零事故」為目標作調整,才是終止連續工安事故的治本之道。
4 j& B8 L' P' C1 Vtvb now,tvbnow,bttvb, z9 s: q" f7 P& v; U5 o. S* r
從經濟部的說法與業界的評估來看,過去台塑引以為傲的「成本合理化」,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達到最高的產能、最佳的效率,也許正是一個結構性的根源因素。例如,經濟部工業局就說,曾經要求六輕汰換檢查一個設備,但台塑卻答以「要待歲修時再處理」;這個時間一拖,就是幾個月。因此,工業局認為台塑的確有為節省成本而犧牲工安。此外,業界私下也一直批評台塑為節省成本,精簡人力、壓低成本,導致第一線的工安資源減少。以事後諸葛來看,這些批評有相當的道理。
7 R# B+ a& O3 i* I! b b3 B. l% |; P& N5.39.217.77:8898
$ B5 N6 @+ |4 z7 W3 r& E3 O% M) otvb now,tvbnow,bttvb在一個以獲利為導向的企業體系中,工安正如其它行政資源體系一樣,是「只花錢卻看不到營收入袋」;其特性迥異於生產、銷售體系有明顯的入帳,可以為公司賺錢。除非景氣變差,產品賣不出去,否則,企業不會隨便削減生產與行銷的經費、人員。但工安卻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角色,作得越好、企業長期沒有工安意外,企業就越感覺不到其存在的價值;因此,對工安這種「看不到獲利,看不出生產效益」的部門,就很容易在精簡人事、降低成本的考量下,優先被犧牲。悲哀的是,只有在工安意外頻頻發生時,大家才會想起工安這事,工安部門的價值才會被凸顯。
) j |/ |. l/ Q: g# W公仔箱論壇
) V, q) C0 ~! y( V) D* t/ x以這次六輕再發生火災而言,在政府宣布「停工四決議」後第一天,台塑四寶市值就蒸發了二千億元,因停工導致的營收與獲利損失都以數百億元計,至於商譽損失,就更是「無價」而難以估算了。相較於為工安投入較多人力、資源,精簡工安明顯是為小利而失大利。台塑精於成本控制,但如控制「過頭」,只汲營於短期利益,卻不見中長期利益,則最後企業的損失可能高到難以預估。( v& @! h+ q& ~+ c7 n4 T% o
5.39.217.77:8898* B0 H3 }6 C8 j9 S
政府此時祭出四點決議,雖然確實有些決議超出現行法令要求;但也容我們指出,六輕連七爆,不僅六輕廠區周圍民眾恐懼、憤怒,一般民眾也普遍對台塑、乃至石化產業,感到失望與不信任。政府作的四點決議,相當程度上是回應社會期待。工安問題不是企業關起門來,自拉自唱的技術性問題,一般庶民不得與聞;它是高度的政治與社會問題。台塑惟有體認這點,才能理解政府與社會對六輕事件的反應,也才能體認做好工安的社會責任與重要性。
3 T% F8 y% ~# ^" U5.39.217.77:8898tvb now,tvbnow,bttvb, m9 p+ V- C6 Q0 B4 O
同屬石化產業的中油,在十五年前,也曾發生工安事件連環爆,中油更換董事長,請來國內外專家,調整內部體制與結構,終於克服工安問題;這麼多年來,未再發生嚴重的工安事件。台塑一直以管理良善著稱,又有民間企業的靈活彈性,相信只要台塑集團願意為工安投入更多資源,不以短利、苛扣為尚,從人員、設備、製程到管理制度、預算體制等方面,都能深入檢討調整,一切以提高工安、達到「零事故」為目標作調整,必然可以讓工安意外絕跡,再度擦亮台塑的金字招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