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岑逸飛: 共業

岑逸飛: 共業7 J2 x( U, b( ]/ z

; T6 Q1 P2 D4 i' Z( c! l) v5 V1 g# d

/ Y8 }0 t$ `  K經常 聽人提起所謂「共業」,說是佛學名詞,其涵義似是不說自明。譬如有人說,香港回歸後現今社會的撕裂,是香港人的共業;中國的十年文革浩劫,是中國人的共業;德國出現了一個希特拉,發生納粹黨的惡行,是德國人的共業;甚至如今地球氣候的日益暖化,是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的共業。  r1 u+ i" ~+ k1 Q) A7 g  x
tvb now,tvbnow,bttvb& e  ?: a- Y0 _6 _0 L
聽來頭頭是道, 但「共業」真的是佛學名詞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視乎站在什麼立場。「共業」是大乘佛教論及的,但原始佛教的《阿含經》就沒有「共業」的說法,至少佛陀在生時沒有說及「共業」,甚至談「業」也不多。而且一講「共業」,不得不先談何謂「業」及「業力」,這兩個名詞搞不清楚,則「共業」休提。. P+ z% u2 l0 T9 y7 b4 Q
公仔箱論壇) Q/ o+ Z/ T: W. x2 |# W0 M$ e
但一說到「業」和「業力」,就不是佛學專用,而是印度自古以來的宗教名詞。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婆羅門教、錫克教、耆那教和佛教等,其中每種宗教都有提及「業」和「業力」,若要詳細研究,就會極為繁複。公仔箱論壇# c9 \, F. g! d' l3 h6 e8 o

$ N1 O+ E: |# U9 R* |7 Z, B公仔箱論壇「業」 的梵文是karma,古代中國翻譯成「羯磨」,karma的字根kar是「去做」或「去行」;「業」的巴利文是kamma,指「活動」或「造作」。在佛學用語的「業」,特別有「造作」之意,人們起心動念,對外境 與煩惱,起種種心念去做種種行為,可分為身、口、意三類,一旦因緣成熟,會招感將來的果報,從果報看其原因,就有所謂業因;從業因到業果,就有所謂業力。換言之,業力是由業因與外緣配合形成了果報。
$ z6 G( r% O, g2 y, V4 Y2 ]5.39.217.77:8898, @' p& n( |% B
業力論在大乘佛學佔有重要地位,可是業力論經大乘佛學的詮釋又極難了解。業是造作,力是力量。由造作而產生的力量叫業力,本身是中性名詞,英文稱為karmicforce。而在業力現象,果量可以大於因量多倍,世間不乏「小因生大果」的例子。事實上,一粒麥子所結的麥粒果實,何止百倍?公仔箱論壇" ?2 Q$ [* U, H2 n& d

) f: |$ u# _; J# y! S所謂「因 緣果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但一旦計算時間,把兩塊錢存入銀行,僅以複利計算,數百年後就變成極可觀的天文數字。再以我們的身體而論,一粒精蟲與一粒卵子結合,不斷分裂形成人體的萬億細胞,但一因可生多果卻不是無限果,人體細胞生長到某一限度就會停止。所以眾生惡業不管多大,也不致召來無限苦果,無間 地獄雖長也不是永恒的。凡間的有漏善業不管多大,雖能成為天人也不是永生的。
7 ^0 o$ M. ]0 W) S# q" s5.39.217.77:8898* c" }- o# Y. B4 w* f, b9 O
總而言之,講「業」或「業力」,可以愈講愈複雜,人的「身、 口、意」三業造成行為,而任何行為都會自然產生力量,這種力量又促使人去作新的行為,而新的行為又產生新的力量,如此輾轉相續,不斷繁衍,形成螺旋式的業力圈,個人所作的業,稱為「別業」,眾人同類心念集合起來就成為一股巨大無邊的力量,稱為「共業」。只是這樣愈說愈遠或會容易掉進觀念的遊戲,甚至以為只 須「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能成佛,卻不知未能尋根只是治標。「業」之根是我執和無明,治本應從化除我執和無明做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