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是墾丁後璧湖海域﹝馬糞海膽〕的繁殖期,只不過,前幾年因為漁民大量捕撈的關係,一度讓馬糞海膽的數量銳減。經過6年的保育,後璧湖的馬糞海膽從〔難得一見〕到現在每平方公尺約有八到十三隻,幾乎跟20年前的景象差不多,研究人員發現,最近這兩個月,有大量的小海膽出現,而且,正慢慢往非保護區擴散,顯見保育工作已經有了相當的成效。
日本人喜歡吃海膽,特別是被譽為滋味一級棒的馬糞海膽,可能是受到日本人的影響,不少國人也愛上海膽。馬糞海膽又稱為「白棘三列海膽」,通常是吃它的生殖腺。幾年前就有學者發現,墾丁海域的馬糞海膽疑似因為大量捕撈的關係,數量銳減,幾乎快要沒有了,墾管處92年3月於是在墾丁後璧湖設置「海膽保護區」,兩年後,再擴大保護範圍和物種,成立「海洋資源示範保護區」,保育範圍廣達180公頃。墾管處保育研究課研究員馬協群表示:一旦馬糞海膽減少,將會直接影響珊瑚礁的生長「馬糞海膽主要是吃海藻,藻類多的話,珊瑚蟲就難以著床,沒有著床就不會有珊瑚礁,整個珊瑚礁生態就會慢慢瓦解崩潰掉」。
因為保育有成,負責監測海膽數量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組主任趙世民博士形容,今年七月後璧湖馬糞海膽的數量簡直「多的有點不像話」,目前大約每平方公尺有可以看到8到13隻馬糞海膽,跟20年前的景象差不多,但是,距離最高記錄25年前的每平方公尺大約17隻,還是有努力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