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內地] 傳承祭祖文化 「感恩」解隱憂

傳承祭祖文化 「感恩」解隱憂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J$ I" \2 R/ n$ _) T
5.39.217.77:8898' H  @0 c* ]1 d+ C

7 t( h# m/ I. x5 t) x% V% d公仔箱論壇回鄉祭祖的海外華人華僑發現,近年來大陸清明節祭祖人群的年齡結構不斷趨於「老齡化」。清明節祭祖文化的傳承會否日趨式微?已經越來越引起華人社會關注。公仔箱論壇: O9 S( Q' q; Y4 h- U  P
tvb now,tvbnow,bttvb+ D; g1 Y7 }- l4 o0 z6 {$ p
從一些大陸媒體就此所作的一些社會民調來看,所謂趨於「老齡化」,指祭祖人群中的青少年和兒童人數比例越來越少。祭祖人群的「老齡化」,是社會人群「老齡化」的必然反映。自從大陸實行「計劃生育」,家庭萎縮,迄今成員人數呈現「四二一」的「倒金字塔」結構,即通常一對年輕夫婦上有「四老」下有「一小」,即便開放「二孩」政策,短期內仍然難以扭轉「人丁單薄」的局面。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h7 _6 X4 F9 L, G8 U3 J, }

1 w! Y) W& V) z. i( \
至於接受民調的青少年,則有將近一半比例,託辭「功課忙」、「要上班」、「祭祖單調乏味,不如遊玩」等等;有些家長亦放任孩子自主選擇。有不少人越來越憂慮:家庭或者家族祭祖的「接力棒」萬一失傳,難保家庭和家族香火會否中斷,甚至由此推論,會否導致民族傳統文化血脈斷流?如何才能使清明節祭祖文化傳統繼續在流傳中演化、在演化中流傳?

9 A; Q, q+ Q) ]( b- R5.39.217.77:8898  Z% y5 [  u$ K
這些憂慮不能不引起重視。但凡文化傳承,都必須依靠後人來傳承;但凡後人接力,都往往需要藉助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來不斷強化敬畏感。孔子說,「祭如在」,即祭祀時要視作逝者在場,要肅穆敬重。清明節祭祖,就是要通過營造與祖先對話的莊嚴祭祀儀式,通過緬懷先人,感恩祖先功德,對家族子孫進行生命倫理教育,激勵他們「追遠慎終」,立志光宗耀祖。
tvb now,tvbnow,bttvb  m  y5 J  G4 {% b8 q

1 m3 t, b% y: n, I! ~# G- Y0 @公仔箱論壇
不過,祭祖儀式亦必不可免地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大陸的許多地方由於推行了殯葬改革,土葬讓位於火葬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人們亦逐漸由拜山掃墓,改為集中在殯儀館劃定的祭拜區祭祖。由於人口全球大流動等原因,許多人不能在清明節趕回鄉掃墓,亦相應出現委託他人代為掃墓,或者網上祭祀等等新的祭拜形式。
公仔箱論壇% b" O' D  s# Y8 k# a0 i9 B

3 G# |, {' D8 ~( ~6 L0 P4 V(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顯而易見,在殯儀館劃定的祭拜區祭祖,場面壯觀,有助於增強儀式感,但是人滿為患一桌難求,亦有失清明拜山的郊遊賞春優勢。曾經試行的「撒骨灰到大海」形式,由於缺乏傳統的「墓碑」標誌,不便祭祀,並沒有得到更普遍的認可。「埋骨灰植樹」形式,便於家庭或者家族聚會拜祭,但由於在交通相對便利的林地埋骨灰易被征地遷移;而可望較長時期不受征地影響的林地又往往位置過於偏僻,前往拜山更加耗時費力……總之,大陸的一些探索性做法,目前仍然存在某些不足。
5.39.217.77:8898. d3 x6 k4 M9 B' E' G

1 f( e, @1 F- G) x, G8 a9 u, V
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條件?又如何更好地傳承清明節祭祖文化遺產?有不少學者認為,儘管形式可變,但是清明節祭祖文化的核心內容不可變,甚至不容淡化。否則,清明祭祖就將徒有形式,實則「魂不附體」。清明祭祖儀式「魂」在何處?近代史上推動「戊戌變法」的主角之一梁啓超曾經認為,「中國的一切文化都建立在感恩的基礎上」。顯然,「感恩」也正是祭祖文化的核心。

1 p1 L1 i: |1 }) L0 S# q
, ^# f& J3 D, I0 d/ S. I公仔箱論壇
因此,化解清明節祭祖形式的困境,需要從強化日常的感恩教育來著手。即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等不同渠道,潛移默化地向後人傳輸感恩文化的精髓,使之從幼齡起,就逐漸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哪怕遠走天涯海角,也會像蒲公英散布種子一樣,將華人社會「追遠慎終」和「感恩反哺」的倫理精神代代相傳,傳播天下。
冷眼旁觀天下事  笑談細看風雲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