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學家:《最後的晚餐》中兩門徒 或是達文西自畫像
達文西名作《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 一直以來都在世界範圍內引起關注,也有頗多爭議。近日,美國的一位藝術史學家表示,達文西的這幅作品中,有兩個人物可能就是達文西的自畫像,特別是那個手指上指的動作是達文西的標誌性手勢。
- H# w* Q+ ^- a4 n3 V* O6 Q7 k# H2 V3 `- b6 s; i& U& X+ G4 P
1 O- K6 e6 L/ f9 l1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1 b8 T+ Z/ ~( V/ g% B" `- s3 F5.39.217.77:8898據了解,這已不是第一次有人在達文西的作品中懷疑畫像中的人物就是達文西自己。有關《蒙娜麗莎》的原型到底是誰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有人認為《蒙娜麗莎》就是 1515 年達文西偽裝過的自畫像。 中新網報導,全球暢銷書《圓頂的故事》的作者,美國藝術史學家羅斯·金近日對媒體表示,《最後的晚餐》中耶穌的兩位門徒托馬斯和詹姆斯,他們希臘式的鼻子、鬍鬚和髮型都與達文西多年後的一副肖像畫相吻合,並認為這兩個人就是達文西的自畫像。
' A+ \& I: w* b& M W; V5.39.217.77:8898羅斯·金說:「《最後的晚餐》中托馬斯手指向上指的動作,就是達文西的一個標誌性手勢」。
& G# `9 C- \( z6 l! \! V0 e5.39.217.77:8898羅斯·金在研究達文西一位朋友維斯康提在 1490 年前後寫的一首詩中發現,維斯康提未指名嘲笑一位畫家在繪畫時加入了變英俊的自畫像,只是為了讓作品更好看一點,而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也在同一時代創作。
, H4 X! N! r7 [8 I: E9 ptvb now,tvbnow,bttvb羅斯·金還指證,達文西著名紅衣畫像是他在 1515 年的容貌,擁有希臘鼻、平滑短髮以及長髭須,這與《最後的晚餐》中的托馬斯和詹姆斯的樣貌相似。
7 m; Y" k/ y' l* {% K; E& btvb now,tvbnow,bttvb而在此前,很多歷史學家都懷疑達文西將自己的形象加入到作品中,但還沒有人在《最後的晚餐》中尋找相關證據。4 D5 x3 e) V' A S `
另一位研究達文西的專家查爾斯·尼克爾也支援羅斯·金的推斷,他在接受英國《獨立報》採訪時說:「在耶穌所有的門徒中,達文西若想成為其中的一位,毫無疑問托馬斯是他的首選,因為托馬斯總是提出問題,而不是接受別人說的觀點,這一點與達文西很接近」。公仔箱論壇, R6 I/ r2 |) K/ E
羅斯·金的研究作品將於 8 月 30 日在英國出版。
; [" ]4 L% M5 e( c"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儘管有大量的證據顯示達文西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加入了自己的自畫像,但多數都沒有得到最終的證實,這是因為達文西沒有年輕時的畫像,這讓後人沒法拿真正畫像來做對比。
7 k$ V1 w4 ^; `* @/ k8 T! a公仔箱論壇這一點長時間以來一直讓人感到蹊蹺,達文西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巨匠,沒有自己年輕時的畫像,始終是一件很難解釋的事。有人認為這可能是達文西為了掩蓋證據。
$ f. B9 ]& c/ A* Z, X5.39.217.77:88982010 年外媒曾有報導稱,為了弄清楚達文西的真實面容,義大利文化遺產國家委員會下屬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與有關各方進行談判,要求允許發掘達文西的遺骨,以便對達文西的面容進行復原。/ o5 V) x* r* ~, ]$ S
然而該計劃遭到了部分學者的激烈批評,他們認為應該讓有關達文西的某些秘密繼續保留下去,挖掘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巨匠的遺骨是「大不敬」。5.39.217.77:8898- C2 b/ I1 Q3 m8 r1 f# b
有關《蒙娜麗莎》的原型到底是誰的爭論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有人認為原型是達文西的母親;也有人認為是達文西懷孕的模特,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的喜悅讓她臉上產生了那種神秘的微笑;更有不少學者推測達文西可能是一位同性戀者,因為他喜歡把自己畫成女性。
5 A, ~$ G9 v1 Z8 i7 t/ f5 H, [1 W但美國畫家施瓦茨通過電腦技術,把《蒙娜麗莎》與達文西的自畫像進行了分析對比,發現二者的眼睛,發際線和鼻子的輪廓竟能完全重合,所以他得出結論,《蒙娜麗莎》其實就是偽裝過的達文西自畫像。
+ _) t$ f- Z( F5 x' Q8 b《最後的晚餐》長 8.8 米,寬 4.6 米,保存在米蘭聖瑪利亞德爾格契修道院,一直以來都讓義大利人引以自豪,已有 500 年歷史。上世紀 70 年代因色調原因,花了 21 年修復。現在對每位遊客只開放 15 分鐘,並且不准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