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劉銳紹﹕元旦遊行反映了什麼問題?

今年元旦,3萬人遊行到中聯辦,提出不同訴求,主要的有兩項:一是香港的政制改革,爭取雙普選;二是釋放劉曉波。第一項是原定的內容,而第二項則是因為內地重判劉曉波而激發出來的,令遊行人數有所增加。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這次遊行的各種現象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同時探索一些解結的辦法。民間如是,官方更應如是。5.39.217.77:8898$ K) G  a3 ], S' M
其一,外界關注這次遊行的目的地由政府總部轉到中聯辦,顯示港人希望把訴求直接向中央反映。談到這個問題,我想,倒不如更深入地研究: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轉變?
: P; |6 ?. U; l: Jtvb now,tvbnow,bttvb其實,回歸10多年以來,香港人都願意給予時間,並希望港府作為香港與內地溝通、談判,以及爭取權益的橋樑。但可惜的是,港府長期以來的表現都不能令港人滿意。在經濟方面,雖然內地有不少挺港政策,但不少港人認為,這是互相有利的措施,並不是港府爭取的成績。在政治方面,則是乏善足陳,尤其是近期的連串事件,更令港人感到港府已無法發揮「潤滑劑」的作用,無法保障「兩制」的特色。政制改革寸進而行,而港府的重點只考慮北京的看法。在香港記者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問題上(例如在內地被「屈」藏毒或被毆,以及最近深圳公安可能越境執法,發生在香港的案件竟然轉到內地審理等等),港府只表示「關注」、「跟進」,或「正向內地了解」,但最後多是不了了之。
: j. J$ [6 H/ A8 y6 |' }/ i公仔箱論壇
. u7 h* y9 K! A1 ?- G& _: V5.39.217.77:8898
1 q5 u( d9 Y# O% z5 K公仔箱論壇
6 s# v4 Z- n4 ~! a內地專家學者﹕港府「三不靠」
" |8 j) z/ F, p; j0 B8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所以,連內地的專家學者也對港府多了一個形容詞,叫做「三不靠」: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3 P: x' ]* W4 K" |. s
●第一個「不靠」,是內地根本不需再依靠港府,無論經濟或政治方面,中央的影響力已完全可以駕馭香港,而且這種迹象愈來愈明顯,愈來愈要名正言順。內地人士經常說:「香港無經濟,就沒兩制。」今天香港經濟也要依靠大陸,那麼「兩制」的重要性就大大放輕了。如果說中央還有「依靠」港府的地方,那就是港府仍然是一個機械人的手臂而已。5.39.217.77:8898$ ^& K1 h) ?9 y" p3 B
●第二個「不靠」,是指香港市民也愈來愈不依靠港府,香港與內地經濟互助互補,是民間的推動多於港府的努力,港府官員的策略、見識和「中國視野」更落後於民間(內地官員稱港府官員有的是「中國官場視野」)。在政治方面,港府既不能也不敢向中央爭取更大的空間,所以,元旦遊行的目的地轉到中聯辦,就是市民在政治訴求上不依靠港府的表現。公仔箱論壇9 n/ Y: O3 Z. B! q, z- b
●第三個「不靠」,是工商界不再依靠港府開展與內地的經濟關係。大財團、大商家早已直達天庭,反過來成為可以影響特首人選的「造王者」;中小型企業也不敢對港府寄予厚望,而港府的重點也從來沒有放在中小型企業之上。tvb now,tvbnow,bttvb/ X% M" X+ @  p  X# ~( `
所以,各界對港府的「三不靠」將令港府成為「三跛狀態」,難以協調香港與內地的深層次矛盾。
- o( |+ E3 ?5 T4 I
4 A! X+ K( l; I) p7 V8 }: L5.39.217.77:8898
7 ]' b" O) y* k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 J! w% U# p' }3 w
問題在京願意不願意放手
; X' }! f( o3 x  }+ u1 j3 K/ z5 r其二,面對這些轉變,港府和北京應該如何回應?老實說,港府能做的、敢做的,真的不多。港府問責高官的思維、長期積累的政治文化和高職厚祿,已令他們因循苟且,無所作為,而這正是北京的合意選擇。所以,如果北京在觀念上沒有與時俱進,並沒有全面和正面理解香港人的行動,這個「結」只會愈綁愈死。) B2 B$ c) @. s# U" s5 R6 [
為了解結,我們不妨也認識一下內地的思維,理解他們的顧慮。內地經常感到香港人在政治上太急進了,不理解國情,不理解全局,不理解和諧社會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更不理解國際鬥爭潛伏在香港的複雜性。北京還認為,香港一些人被外國利用,所以更要駕馭。
& L1 T! G; d9 U9 O/ m4 }tvb now,tvbnow,bttvb容或上述擔心有其依據,但事實證明,這些擔心都不是主要矛盾。外國要「擾亂香港和中國」,但如果我們的政策對頭,外國難有可乘之機;而且,民主改革是香港人自發的訴求,不能因為「外國在背後插手」而拖慢步伐。香港人「在政治上太急進」,但香港在「兩制」之下已有條件實行較大的政治改革,北京不宜忽視。香港人「不了解國情」,但關鍵是怎麼樣的國情。這一切都存在差異,需要實際行動溝通、接觸,才能打破隔膜,但這又是一場春夢。
# \6 K0 H  r! l" [4 vtvb now,tvbnow,bttvb如今,春夢已醒,才令更多人認定,問題不在外國插手,不在香港人冒進,而在北京願意不願意放手,或者願意放開多少?北京最關心和擔心的是,香港政改對內地的輻射作用。雖然香港與內地是「一國兩制」,但歷史證明,香港對內地的影響不可低估,如果放開了香港的政治,將會加快內地的民主訴求。這才是「結」的源頭。基於此,香港人更感到應該直接向北京反映,才是解結之法。公仔箱論壇+ M7 u: ?$ p+ l5 o1 ]- v6 g0 E
其三,正因為內地的政治空間狹小,才令中央不敢放開香港的政制改革,所以,內地涉及民主、人權的事件,就更令香港人關注了。在元旦遊行之前,內地重判劉曉波入獄11年,間接刺激起遊行的人數。這說明從民間角度看,香港與內地唇齒相依,尤其是在民主、人權、自由、法治等普世價值之上。北京不宜簡單化把這種關注視為「井水要犯河水」。事實上,雖然內地大力卡壓「劉曉波事件」的影響,但此事的影響反而愈來愈大。
5 U: O. h* ^# [+ D* H0 q& |6 \, z8 H3 ?0 K- u

' t/ ]7 U+ J! G8 [5 p. |/ C3 c! f. C
衝擊警方防線成為敗筆
4 L& Q0 `" h2 K; ~tvb now,tvbnow,bttvb官方重判劉曉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國認為外國(包括美國)已不敢隨意亮出「人權牌」來制約中國,而中國經濟愈來愈強,依賴西方國家的需要日漸減少。所以,中國開始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二是因為中國強調在「和諧」、「穩定」的基礎上謀發展,但維權事件與日俱增;如讓劉曉波等人的「合法抗爭」擴展下去,將對官方更為不利。所以,要槍打出頭鳥。
  P' y' p+ O. jtvb now,tvbnow,bttvb但從各界的反應中可見,官方的算盤將難打響,反而授人以柄。劉曉波案審訊當天,10多名外國駐華使節聯合要求旁聽被拒後,即場發表聲明,要求中國釋放劉曉波。這種姿態近年來已十分少有,雖然這不代表外國重新打「人權牌」,但至少顯示外國正視乎情况,俟機而動。雖然中國今天已不會把這些外國姿態放在眼內,但在內地卻會積累反效果。在香港,馬上出現的就是反對聲音和遊行人數增加,抵消了官方經濟挺港的好意。
" E% v( }' m/ B+ Q' F其四,在遊行末段發生衝擊警方防線的事件,成為整個理性表達過程中的敗筆。我自問不是保守的人,但也不鼓勵暴力行為。雖然公民可以抗命,但不等如任意而行。而且這將會授之以柄,影響日後舉辦同類活動的支持程度。所以,民主運動也要避免盲點,要懂得有理有利有節,才能擴大影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