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內地] 精神疾病歧視現象的社會治理

11月13日電/長期以來,人們對於精神疾病,往往採取回避態度而非積極應對,處理方式常為隔離,特別是將一些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永久隔離。有些患者因無家可歸、沒有依靠,只能長期住在醫院。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歧視不僅影響了患者的康復,而且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道德提升。全社會必須正視這一問題,並通過有針對性的科學的社會治理工作,逐步消除對精神疾病的歧視。
7 t7 J2 L: a2 O( f; s5.39.217.77:88985.39.217.77:8898/ j. f7 k0 i+ g6 I
  當前社會上對精神疾病存在歧視,究其原因,一是某些人囿於偏見,認為患者在道德方面有污點,從而在言行中自覺或不自覺地侵犯精神疾病患者的尊嚴。二是社會關心、關懷的氛圍和機制還不健全,使大多精神疾病患者很難真正融入社會,一旦有人患精神疾病,其生活空間便急劇縮小至家庭和醫院兩點一線之間,患者即便康復依然面臨教育、就業、婚姻等諸多困境。面對人數不少的這一特殊社會群體,有的職能部門應對舉措不力,相應社會管理制度和機制有待完善。有的媒體對待精神疾病患者沒有發揮應有的輿論引導功能,而是通過歪曲的報道吸引眼球。某些記者會將一些未經醫學診斷且行為失常的新聞當事人推測為精神疾病患者,給他們貼上標簽,“疑似精神病”的新聞標題屢屢見諸媒體,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
: p, Z. c& q9 |$ i- v# h" Y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9 _3 d" ?4 V# |2 Y8 o. ^/ {  醫學尤其是社會醫學已經充分說明,精神疾病患者並不比健康人更具危險性,他們某些怪異的舉動是因為思維、情緒、行為等方面發生了異常,這些異常源於大腦功能的紊亂,與其他器官的病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是可治療、可治愈的。社會的歧視反倒增加了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負擔,而且還會加速社會道德風尚建設的“短板”效應。
/ L' B  ~  d; P/ m0 r7 f9 S
9 a$ k$ R* ~: o' \! z+ i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解決精神疾病患者歧視這一社會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治理制度和機制。具體而言,主要有:5.39.217.77:8898# G3 \7 q* [' e

6 F; Z( b8 y3 p; ~公仔箱論壇  完善法律保障制度。我國已經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如《勞動法》規定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復之後教育和就業權益應受到保護,同時一些地方性法規也相繼頒布,比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精神衛生條例》都明確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限制精神疾病患者的人身自由等。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些法律法規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有效執行。下一步應在嚴格執行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保護精神疾病患者的法律法規體系。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經驗並結合中國國情制定《反歧視法》,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法律保障制度,切實維護精神疾病患者的正當權益。
8 G* N2 b0 k' O. X, S4 i#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k9 {+ ?- M% [' Q  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在精神疾病患者回歸和融入社會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實現對患者的精准幫扶。隨著社會監護網絡的建構和社會整體關注系統的完善,精神病患者治療將不再主要依賴家庭一元,而是家庭監護、社區治療和社會關懷相結合,從而將患者重新嵌入社會關係網絡的監護和關懷當中,防止脫嵌和越軌行為的發生。通過建檔立卡,對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及恢復情況做詳細登記並與治療醫院建立長期合作,保證他們在患病時得到專業的治療與護理,在病愈之後得到後續的扶持。要定人定點,實現社區的網格化管理,實行責任到人、落實到人,相關部門要掌握精神病患的實時動態,給予長期固定的幫扶。要一人一策,在已有條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制定社會支持方案,利用社會支持系統提供精神疾病患者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提高個體的滿足感、成就感,使其增強自尊、恢復自信,減少負面情緒,整體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L2 L& t+ e. r  Y4 m2 H: G
公仔箱論壇& l/ H: g; L8 {+ R, {. O( b
  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和經濟負擔。2015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精神障礙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疾病負擔,一旦患病,其患者和家庭在面臨來自社會的歧視的心理壓力的同時,還會陷入人力物力財力等多層困境。社會成員要用理解、同情、和諧的理念去包容精神疾病患者,切實減輕患者及其家庭的心理負擔。同時,以各種可行方式分擔他們及其家庭的負擔,促使他們在症狀緩解之後快速回歸社會。政府應加大精神病防治康復經費投入及救助,尤其應當加大對農村精神病患者和貧困精神病患者的救助力度。2015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十部門制定的《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提出,將符合條件的貧困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全部納入醫療救助範圍。這一“兜底”制度不僅是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福音,也是全社會的福利。在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中,職業康復也是一種較成熟的心理社會治療方案,它可以使處在恢復階段的精神疾病患者通過有關機構獲取和維持職業,並在該機構得到技能培訓,在獲得收入的同時增強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生活質量,激發內在潛力,從而更好地貢獻社會。
$ E, n( K1 a9 v. n4 @% d' `tvb now,tvbnow,bttv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t; H$ K3 U  M2 {: X4 H9 k9 s) d6 f
  各類媒體要擔負起輿論引導責任。聯合國艾滋病項目執行主席彼得·派特博士曾經說過:“當涉及艾滋病時,記者的影響比醫生的影響更大。”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精神疾病。記者對他們的報道不能只停留在獵奇的層面上,不能片面誇張精神疾病患者的失控行為,要多向全社會宣傳和普及精神衛生知識,提高公眾的精神衛生意識,多採訪醫學界的專家學者,獲取更可靠更科學的信息,通過積極引導、主動宣傳,使人們正確認識精神疾病,走出偏見的誤區。在輿論的引導下,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精神疾病患者群體的關注力度,同時,促使全社會關愛精神疾病患者的道德境界不斷提升。
Truth can not be deleted by any means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