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6-10-25 11:35 AM 編輯 + V! F; L/ [( W6 p! k;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o6 J1 v8 }% \1 F
東西南北:從史坦貝克到卜戴倫/ c9 ?7 Z+ d5 r0 K3 H
(安裕)公仔箱論壇: l$ d- q, x: S7 r& Q2 f
# ^' Z8 ?: @0 R# d1 {7 Y5.39.217.77:8898 5.39.217.77:8898: q/ q) A7 `$ _( Q
■卜戴倫成長於六十年代越戰期間,影響他創作反戰歌曲。互聯網
8 t! b6 ?# f3 E1 S# W5.39.217.77:88985.39.217.77:88986 h/ n5 l4 I/ `1 o. y. b" z6 {
卜戴倫(Bob Dylan)得諾貝爾文學獎,在大西洋兩岸掀起不小爭議,在講究正統與傳統的純文學世界,湧起他到底是歌手抑或詩人身份的爭論,儘管文無第一是爭議其中之一背景,有指幾首歌便成文壇祭酒着實應該質疑是其二。但倘如一些評論所稱卜戴倫不配文學獎,那他可以得甚麼獎,或者說,他可以在歷史得着一個甚麼位置?
# L' T7 `% n: Z# _8 ?9 Ptvb now,tvbnow,bttvb
) O2 f- E6 s( B% ^) A) k1 z# ^;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和平獎。而且應該是六十年代就頒發,比起1973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與越共中央委員黎德壽(Le Duc Tho)同獲和平獎那次要更早。卜戴倫的《Blowin' in the Wind》掀起波瀾壯濶的反戰浪潮,連鎖反應產生的衝擊波至今仍然影響美國──六十年代反戰思潮對嬰兒潮一代帶來撼動,由此孕育近六十年來的人心思變,建構美國戰後最長時期的反抗精神。當年二十出頭的卜戴倫唱出美國年輕一代對父執輩的反彈,美國大兵遠渡重洋到越南打一場不知伊於胡底的戰爭,一批介乎沒有讀完大學與剛讀完大學的青年,包括從明尼蘇達大學中途退學的卜戴倫、密歇根大學出身的海頓(Tom Hayden)帶頭反對戰爭。時維1963年,海頓24歲,卜戴倫更只有22歲。
7 [) v) {! g9 T2 b6 w V
9 o q/ m; }3 u( b2 \8 N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越戰與反越戰,是美國近代最激烈的世代價值觀搏鬥。打敗德日軸心國之後不到20年,卜戴倫的上一代身上硝煙氣味隱約仍在,認定遠赴越南抗共言之成理,同一時間美國正率領歐亞盟友對抗蘇聯。今天回望,那是保守濃烈的冷戰大氣候,但就是這些「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的弱冠青年,走上街頭反對父親叔伯宗族兄長的戰爭思維,挑戰民主共和兩黨建制政治的腐朽。必須指出,今天在美國遊行示威遠比六十年代初舒服得多,在民權法案未及降生的昔日,紅帽子及白色恐怖接踵而來,警棍與子彈橫飛,只有初生之犢憑着勇氣迸出長嘯,向連取兩場世界大戰的美利堅建制擲下戰書。
6 c. \9 C! p* Q% C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 X% X" M6 p' g: P
誠然,卜戴倫以至海頓身上有着悠久的自由派傳統是他們敢於挑戰的原因,可是在反戰年代,美國保守陣營認為學生受到中共及蘇共誘使策反,是深植美國本土的反對勢力云云。越戰結束至今逾四十載,類似說法並無確實證據,是聯邦調查局的政治栽贓。反而循此上溯更早年代的抗爭之路,寬廣大道清晰通明,可視為卜戴倫一脈相承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的悲天憫人火炬。史坦貝克最為人熟悉作品是1939年的《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說的是奧克拉荷馬州貧農千里流落加州的故事。書中背景是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代,殺人犯約德假釋出獄重回已成廢墟的家鄉,面對飢餓貧困,約德一家踏上再尋尊嚴的漫漫長路。
& @6 K9 v% p3 Z5 V5.39.217.77:8898 3 S0 O7 E% M! F% l% v9 ~4 N8 j
社會嬗變前夕人心折射 公仔箱論壇9 w" ~4 Z5 m5 W3 @
《憤怒的葡萄》由於寫到組建工會挑戰地主,不容三十年代末的美國建制,一度列為禁書。這一禁制到2003年仍在美國個別地區存在,南部密西西比州一個地方校區,以「褻瀆」為由把此書列為禁書。即使如此,《憤怒的葡萄》仍是美國高中學生及大學生讀物,該書成就不僅是文學層面,而是引領超越時空的人性光輝,鼓勵人們面對不公義應該無畏無懼,早年認為這是左傾作品的傳統左右之見,則應落入淺薄的政治歧視。史坦貝克對飢餓及恐懼描述深入肌理,成長於農場及當過記者的經歷幫了一把,他寫道,你不能令一個人感到恐懼,因為他和家人有過捱餓的日子,「他比其他人更知道甚麼是恐懼」(he has known a fear beyond every other)。tvb now,tvbnow,bttvb* c! ^1 m* S3 [3 G2 g5 u$ f$ A
: p3 w6 ~0 I9 M8 D" j8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旨哉斯言,迨至卜戴倫一代來說,反戰不僅是反對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更深層的是,新生代對龐然大物的政府機器及保守意識形態帶來的恐懼說「不」。美國沒有民族主義,取而代之是國族主義,六十年代的美國經濟領先世界,GDP是盟友企望得臻的繁盛;美國太空科技拋離曾經一度佔先的蘇聯,可是美軍在越南泥沼動彈不得。年輕一代對戰爭厭倦,質疑下令出兵的白宮政權合法性,於是群起上街尋找答案。其實這時美國有如待爆壓力煲,越戰是其中一根火藥引,一經爆發,反對越戰、黑人民權、女權運動全都浮現。《Blowin'in the Wind》柔聲牽出九大質問,最後一問寫出全曲主題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敢問要多少生靈塗炭)是畫龍點睛:國家政治,金權強弩,通通比不上人性尊嚴,和平才是終極目標。
$ r" j6 V+ m6 \$ O/ J2 K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i" F' E0 z7 G/ }( h: f
卜戴倫聲聲叩問,答案並非本曲歌名的「隨風而逝」,答案實已緊緊揑在居廟堂之高的統治者手心。卜戴倫與史坦貝克殊途同歸,一個是以歌寄意,一個是以文載義,形式分別只是卜戴倫要回的是生命,史坦貝克要回土地,然而兩者並無本質迥異,皆是重新掌握自己命運的第一步。史坦貝克墓木早拱,人文遺產留至六十年代由學運一代秉承,如今耄耋之年的卜戴倫獲得文學獎,外界對應否得獎的爭論不過是濺出幾滴茶水的茶杯風波,犖犖大者是上一代反抗證言仍在,而非獎座花落誰家的皮相之談。放眼天下,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一群,打出求變大纛迎風展揚一刻,是為反權威精神的延續;至於史坦貝克到卜戴倫以降的覺醒,毫無疑問,是社會嬗變前夕的人心折射。
2 P* c, C! I/ r$ u8 O. | A3 Htvb now,tvbnow,bttvb! B% m" y5 R" D2 u$ g
: v. K; P; G& d" c8 e$ E公仔箱論壇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N8 e" {6 j, u% K: h
《憤怒的葡萄》
$ k3 n6 q% R3 u4 Wtvb now,tvbnow,bttvb
0 W M6 K. B4 [& O& B%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