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serrurier 於 2017-1-31 07:29 AM 編輯
4 @+ i" V6 t- M& X公仔箱論壇 p5 [( }8 B) o$ Z( e T3 S" R
醫生荒水浸眼眉 引外援雷大雨小
5 m( @/ F/ d5 \. [/ l9 I公仔箱論壇: H5 T& g! m( h) K0 @
公立醫院鬧「醫生荒」已非一朝一夕,本來可以聘請海外醫生解燃眉之急,可惜港府窩囊透頂,無力擺平阻力,結果就造成如此荒謬現象,一方面醫生抱怨超時工作壓力沉重;一方面外來人才不得其門而入,最終受苦的則是病人。 A8 ?; o5 S( E T! g$ c3 t
; ?, a- Y" Z. x6 C N8 f- j&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港府推行的全港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即將完成,初步顯示公營醫療任何時間都欠缺二百至三百名醫生。食衞局局長高永文表示,政府會朝多方向跟進,短期內盼望增聘超過五十個海外有限度註冊的醫生來港工作,長期則透過增加醫科生名額解困。誠然,增加本地醫科生才是治本之道,但由於培養合格的醫生需要時間,遠水難救近火,引入外援才能救急。在這種情況下,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建議,將海外醫生來港工作的註冊年期由一年延長至三年,以增加醫管局增聘合約醫生的吸引力,高永文希望醫委會作出配合,但能否如願卻非常令人質疑。
! I, }) d* ]/ E4 a, ~( e7 O0 Q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p& X% H% s0 G* Y
事實上,港府多年前已提出引入海外醫生救急,但成效甚微,可以用「屈指可數」來形容。原因不是香港的薪酬不具吸引力,而是人家想來也未必來得了。回歸後,香港不能再用英聯邦的醫生,令本地醫生來源大減,海外醫生欲執業必須考試,包括專業知識考試、醫學英語技能水平考試及臨床考試,每一關的淘汰率都很高,成功過三關者更是鳳毛麟角。表面上,過三關是為了確保醫生質素,寧缺毋濫,但實際上,有關考試早被視為技術壁壘甚至是刻意刁難,旨在保護本地醫生利益。& G) l* Q& S- R' d- k
- O' R. x& g2 y9 r1 Q" m5.39.217.77:8898要保障本地醫生就業,這一點沒有人不認同,問題是本地醫生根本不存在飯碗被打破的問題,而是嚴重求過於供,以至有「十個茶煲七個蓋」的說法。從香港人口及醫生的比例看,香港平均每千人不到兩名醫生,與美國的三點二名、英國的二點八名相差甚遠,也不如新加坡的二點七名或韓國的二點五名,這就解釋了為何市民看病總是大排長龍,不少人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也解釋了為何醫療事故層出不窮,而受害者或家屬要討回公道也是千難萬難,需要五年、七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時間。
/ q" Y$ q% X, `. @
, r% _( S, S% |$ F, B, b5.39.217.77:8898總是有人說,香港是國際城市,做甚麼事都要參考國際標準,其實先進國家解決醫生荒問題,無非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加拿大、澳洲等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求才若渴,不但讓海外醫生免試執業,更給予居留權,現時英國也開放免試執業予歐盟地區培養的醫生。至於新加坡,十多年前已向海外醫生大開方便之門,凡在政府制訂的世界著名醫學院清單上的醫科畢業生,只要有一定年資及專科資格,便可以到該國執業,該國目前有一千多名新註冊的醫生,八成來自海外。
% L2 |9 m! i [) f8 ]/ I7 k公仔箱論壇0 y# {% i4 i3 L R
外國做得到,香港做不到,原因何在大家都心知肚明。難為香港戴了「世界最自由經濟體」桂冠超過二十年,但在醫科領域卻保守得恍如中世紀,醫療問題積重難返,也就不足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