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 古今風雲人物 - (041)明治天皇(八) 12-02-2011
, 描述: 【節目主持】:張偉國、麥勁生、曾卓然
本帖最後由 shingtinchi 於 2011-2-17 03:39 PM 編輯
【節目主持】:張偉國、麥勁生、曾卓然
【檔案格式】:mp3, lrc
【檔案數目】:2
【下載方式】:直接下載
【檔案容量】:21.21 MB
【下載連結】:
1884年,清朝與法國為爭奪越南而開戰,朝鮮親日本的「開化黨」金玉均、洪英植等人判斷:「中法開戰,清國將亡」,在日本公使的策動下,於12月4日發動政變,試圖推翻親中國的「事大黨」及王妃閔氏所把持的政權,開化黨人在王宮大門放火,招引日本軍隊攻佔王宮(景福宮),企圖挾制國王。朝鮮國王李熙逃出王宮,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1885年,袁世凱被任命為清朝駐朝鮮大臣,控制朝鮮政權。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袁世凱奉命回國。
1894年三月,朝鮮民間社團「東學黨」不滿政治腐敗,以「征討日寇、驅逐權奸」為號召,爆發農民騷動,動亂蔓延全國,稱為「東學黨之亂」。國王李熙恐慌,向清朝告急,清朝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軍隊馳赴朝鮮,清軍登陸駐屯於牙山。明治天皇亦任命山縣有朋為指揮官,增兵朝鮮,中、日兩國軍隊為展示實力,四、五月間不斷增兵。六月,日軍突然衝入王宮,囚禁國王李熙,命大院君主國事,並下令驅逐在朝鮮的所有華人出境。
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急調大軍進駐平壤,又調動北洋陸軍十餘營,分批渡海馳援朝鮮。日軍不宣而戰,派戰艦在朝鮮豐島海面截擊清朝的運兵船,清朝因事先全無作戰準備,損失慘重。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日軍在在平壤陸戰及黃海海戰中,均大敗清軍。清朝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清軍陸軍全部撤出朝鮮,退守中國境內。日軍乘勝渡過鴨綠江,佔領中國東北的許多城鎮。清朝一敗塗地,只能屈膝求和,派遣北洋大臣、大學士李鴻章為首的使團赴日本商議和約。
1895年,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根據該約,中國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及澎湖列島予日本,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資設廠,以及賠償日本軍費二億兩等。後來由於法國、俄國、德國等三國干預,日方放棄遼東半島,清朝需付出三千萬兩白銀贖回。自此之後,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朝鮮在日本的宰制下,1897年成立「大韓帝國」,但無力擺脫日本控制,1910年8月22日,朝鮮國王李純被迫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放棄獨立國地位,成為日本帝國一部分。
甲午戰爭後,日本在中國的影響力大幅增加,正式揭開了以後五十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日本財閥在中國開設工廠,可以直接利用中國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製成工業產品後,在中國銷售,嚴重打擊中國正在萌芽的本土工業。日本銀行在清末及民國時期,利用雄厚的資金,左右中國的政局。日本在甲午戰爭後的崛興,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爭霸的格局,導致1902年的英日聯盟及1904年的日俄開戰。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由於在法國、俄國、德國的干涉,日本同意取消割佔遼東半島的原擬。其後,清朝於1896年批准俄國修建的西伯利亞鐵路,可以通過中國東北國境。隨後俄國又於 1898年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俄國得到清朝租借遼東半島南端的軍港旅順口、商港大連灣二十五年租約。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把中國的東北三省視為日本的勢力範圍,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張勢力的一連串行動,令明治天皇為首的日本政府非常不滿。1903年,橫貫1中國東北的西伯利亞鐵路和南滿支線全部完工,鐵路樞紐哈爾濱成為旅順之外俄國在滿洲的第二個重要據點。從此俄國在滿洲取得極大的優勢,獨佔在內滿洲的殖民利益,日本更感受到威脅。
1904年2月8日日軍突然偷襲旅順口,對於俄國不宣而戰。俄日戰爭爆發。戰爭在中國境內展開,雙方軍隊在東北遼東半島、瀋陽一帶交戰,攻奪城鎮、村莊作為攻守據點,中國人民無辜受戰火摧殘。9月1日,俄軍全面戰敗,戰爭停止,其後,日本和俄國在美國總統老羅斯福的調停下,於1905年9月5日在美國簽署和約,結束了日俄戰爭。《樸茨矛斯條約》的主要內容是:俄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絕對控制權,俄國「不得阻礙干涉」;俄國將從中國取得的旅順、大連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均轉讓給日本;俄國將從長春至旅順段的中東鐵路支線及其所屬的一切權利、財產,包括煤礦,均移讓給日本;日、俄兩國可在各自佔有的鐵路沿線駐軍;俄國宣布取消在東北的一切有違機會均等主義的權益;俄國將北緯五十度以南的庫頁島及其附近一切島嶼之主權,永遠讓與日本。
本帖隱藏的內容需要回復才可以瀏覽
使用 Megaupload時,會出現空白頁問題: 只要在空白處點選滑鼠右鍵; 編碼>>其它>>Unicode(UTF-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