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 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經》中陸羽列舉了我國古代識茶的人物,如神農、周公旦和晏嬰等,表明了我國是最早發現,利用茶葉的國家,他引《神農食經》說:「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他引《爾雅》說:「檟,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說:「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由此可見,我國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陸羽引用著作,都成書於漢代,況且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中下游,我國西北古代氣候雖較溫潤,但歷來不產茶,那麼神農氏怎能「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他們認為我國的茶事較遲,以致外國人趁機制遣中國茶葉來自印度的說法,後來事實證明印度古代無茶。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四川一帶已盛行飲茶。西漢時,茶是四川的特產,曾通過進貢傳到京城長安,原來我國古代四川東鄂西就是茶樹的發祥地,而這裡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農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領。在《史記·吳起傳》與《說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記載,這說明神農氏的部族發源在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山區,這正是今日大神農架的地域。在這樣一個植被茂盛,至今還盛產茶葉的環境裡,神農嘗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後來這些部族不斷北移或東徙,西北才成為華夏政治中心。
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也不難看出,氏族社會「三苗氏」生息之地,產茶歷代不衰,如南北朝時,《劉琨購茶書》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陸);《桐君錄》中提到酉陽(今湖北黃風東)、巴東(四川奉節);《荊州土地記》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都盛產茶葉。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崍等地盛產茶。陸羽《茶經》中提茶葉品質不詳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見,《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應發生我國中原。即使從《王褒僮約》所記載的飲茶、賣茶的事實看來,我國漢代以前,川東鄂西地區生產和利用茶葉的事業已相當發達。人們不難設想從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樹,從自給自用到「產、供、銷」的過程,需要多長年代。所以說我國祖先發現利用栽培茶葉的歷史是悠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