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中對於SanDisk這個品牌出現在台灣市場也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小弟在第一次接觸SanDisk產品是在多年前,剛購入單眼相機需要搭配CF卡
 後來陸陸續續也入手或研究過幾個品牌的CF或SD卡,記憶卡一直以來應該是SanDisk的主攻領域
 SanDisk對於高規格記憶卡有不少的產品線,也是少數會推出SLC規格的品牌
 
 先前在網路上有看過一些SanDisk SSD產品,大都是SATA2與mSATA為主
 感覺上比較著重於NoteBook市場,對於SATA3高頻寬市場卻遲遲沒有動作
 不過在三月份開始已經可以看到SanDisk SATA3 SSD在網路與市場上的相關消息
 對於現階段百家爭鳴的SSD市場,現階段要推出SSD對於本身擁有的優勢與立足點就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看到SanDisk Extreme SSD外包裝
 與自家記憶卡的設計風格類似,主要是黑色為主再搭配紅色線條或文字的簡約風格
 
  
 內容物
 左方為SanDisk Extreme 240GB與貼紙,右方為多國語言簡易產品說明書
 如果能附上2.5轉3.5吋固定架,對於PC使用者的擴充性會更好
 
  
 尺寸為2.5吋,容量為240GB,官方規格在Sequential Read / Write最高可達到550/520 MB/s
 Random Read / Write最高可達39K / 83K IOPS,為目前市場上SATA3 SSD相當高的效能規格
 
  
 完整型號為SDSSDX-240G-G25,目前共有120 / 240 / 480GB三種容量
 採用黑色光滑表面的金屬外殼,整體外觀質感還算不錯
 控制晶片使用SandForce SF-2281,此晶片推出將近一年,大多數SSD品牌也是採用SF-2281
 
  
 背部貼紙有標示著更多相關安規與資訊
 拆開外殼的螺絲物於白色貼紙正下方,這部份的設計較一般SSD外殼位置有所不同
 如果想知道裡面使用的控制晶片與NAND Flash顆粒,搜索網路應該能找到很多照片來參考
 為了保固或內部硬體的安全著想,建議一般使用者還是保持貼紙原貌比較好
 
  
 右下方為SATA3與電源接孔,外觀和SATA1或SATA2都一樣
 需要從外包裝標示或是產品規格來了解是否為SATA3 SSD版本
 
  
 螺絲的孔位符合2.5吋規格,可以支援NoteBook的安裝位置
 現在許多新款Case也開始支援2.5吋的螺絲孔位,PC使用時並不一定需要安裝2.5轉3.5吋固定架
 
  
 SanDisk Extreme系列採用SandForce SF-2281控制晶片,此為能見度最高的SATA3 SSD控制晶片
 搭配自家SanDisk 24nm 同步NAND Flash,240GB單顆IC容量為32GB
 NAND Flash IC相當特別,以往SandForce SF-2281幾乎都是搭配Intel或Micron IC
 至於這樣組合所能達到的效能表現,那就要看以下PC與NB平台的測試結果
 
 第一個測試的為Intel DeskTop平台,使用GIGABYTE最新Z77X-UD5H-WB WIFI
 搭載三根PCI-E X16、三根PCI-E X1與一根傳統PCI擴充插槽,在ATX尺寸中有著不錯的擴充性
 
  
 Z77開始支援內建GPU同時三輸出功能,原生USB 3.0規格也首度出現在Intel晶片組中
 特有的藍牙4.0與Wi-Fi PCI-E擴充卡可以擴大PC主機在室內的放置範圍與各種行動裝置的連線互動
 
  
 Intel Z77屬於最新的中高階定位晶片組,在消費市場能見度也非常高
 Intel晶片組以往在IO傳輸能力表現都比較好,對於SATA3 SSD能有較佳的表現
 
 測試平台
 CPU: Intel Core i7-3770K
 MB: Z77X-UD5H-WB WIFI
 DRAM: CORSAIR DOMINATOR-GT CMT16GX3M4X2133C9
 VGA: Intel HD Graphics 4000
 HD: SanDisk Extreme 240GB / TOSHIBA 750GB
 POWER: CORSAIR AX650W
 Cooler: Intel 原廠散熱器
 OS: Windows7 Ultimate 64bit
 
 單顆SanDisk Extreme 240GB安裝在白色SATA3
 非OS系統碟,裡面沒有任何資料,在Intel Z77平台做效能測試
 HD Tune Pro 5.00
 Black Size是此軟體比較特殊的一環,左邊為預設值64K,右邊更改為1MB
 64K - Read - Average 339.5 MB/s Access Time 0.134ms
 1MB - Read - Average 516.0 MB/s Access Time 0.135ms
 
  
 HD Tune Pro 5.00將Black Size設定為1MB就可以接近最佳效能
 
 64K - Write - Average 282.9 MB/s Access Time 0.099ms
 1MB - Write - Average 335.2 MB/s Access Time 0.177ms
 
  
 Read - Random Access & Extra tests
 
  
 Write - Random Access & Extra tests
 
  
 File Benchmark
 Sequential Read - 60431 IOPS / Write - 91977 IOPS
 ATTO DISK Benchmark超過512k以上測試時就達到最高讀取559.2 Mb/s,寫入535.6 MB/s
 
  
 HD Tune Pro 5.00在File Benchmark項目改得更為精細,能參考的項目也隨著更多
 ATTO DISK Benchmark也超越原廠標示的讀取550與寫入520 MB/s之規格
 
 CrystalDiskMark
 Seq Read - 524.6 MB/s Write - 298.3 MB/s
 <All 0xFF, 0Fill> Read - 530.0 MB/s Write - 525.7 MB/s
 <All 0x00, 1Fill> Read - 529.6 MB/s Write - 525.7 MB/s
 
  
 CrystalDiskMark預設測試為隨機測試,如右圖在寫入的數據會偏低
 這部份主要是因為SandForce控制晶片的架構特性,在此種軟體預設的演算方式會碰到偏低的狀況
 左圖CrystalDiskMark測試改為兩種純粹循序模式,寫入表現就可以接近官方規格的數據
 SandForce在Sequential Write使用特殊的演算方式,起速200多MB/s慢慢加到500 MB/s
 這也是SandForce控制晶片在架構上較為薄弱的一個環節
 
 AS SSD Benchmark - 824
 Seq Read - 519.10 MB/s Write - 280.41 MB/s
 4K - 64Thrd Read - 227.01 MB/s Write - 222.52 MB/s
 
  
 SandForce架構會依SSD容量不同而有所變化
 AS SSD Benchmark使用120GB可達到約500多分,而使用240GB會提升到700~800分以上
 也可以由兩種容量數據中能得知,240GB在Write的Seq / 4K-64Thrd都明顯比120GB有顯著提升
 AS SSD Benchmark依windwithme個人使用經驗來看,配分比較著重於4K與4K-64Thrd
 在這兩個項目如果傳輸能力較高的話,得分也會比較容易偏高
 
 PCMark Vantage - HDD Score : 85720
 CrystalMark Sequential Read 505.88 MB/s Sequential Write 501.55 MB/s
 
  
 IOMETER 2008
 1分鐘 - 100% Read / 100% Random 4KB
 Total I/Os per Second 57420.61
 
  
 3分鐘 - 100% Read / 100% Random 4KB
 Total I/Os per Second 56000.22
 
  
 1分鐘 - 100% Write / 100% Random 4KB
 Total I/Os per Second 91930.96
 
  
 3分鐘 - 100% Write / 100% Random 4KB
 Total I/Os per Second 85981.10
 
  
 IOMETER 2008測試中可以看到在第一分鐘的I/Os都相當地高,測試時間拉長到3分鐘時的I/Os較低一點
 不過還是比規格上的Random Read / Write最高可達39K / 83K IOPS都還要高上一些
 
 上述有提到SandForce控制晶片在Sequential Write使用特殊的演算方式
 導致這部份效能會以往上加速的表現,網路上另有一說是為了減少Write次數來增加SSD的壽命
 不管到底是實際,在連續寫入的狀況下才會達到500 MB/s,隨機測試時的Write大約只有180~280 MB/s左右
 除了這個環節之外,其它像是Read或4K的表現都有很高效能的水準
 SanDisk使用的NAND Flash同步IC,在以上的測試效能並不比Intel或Micron IC遜色
 SandForce控制晶片推出市場已經有一段時間,SanDisk SSD價位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
 
 第二部份為NoteBook做實測分享,依然使用acer TimelineX 3830TG做效能測試
 windwithme幾篇SSD分享都使用同款NoteBook,效能較不會因NB的不同讓SATA效能會有所落差
 未來如果入手Ivy Bridge架構的NoteBook,將會改用更新款的Intel晶片做分享
 
  
 3830TG在顏色搭配上相當搶眼,上蓋也是使用鋁合金材質,機身厚度也相當輕薄
 使用Intel 晶片組代號為HM65,在NoteBook中應該屬於擁有較好的SATA3傳輸能力
 
  
 SanDisk Extreme 240GB安裝在SATA3裝置上做為系統碟
 OS安裝Windows7 Ultimate 64bit,所有硬體驅動程式與Intel Smart Response Technology皆已安裝
 HD Tune Pro 5.00
 Black Size是此軟體比較特殊的一環,左邊為預設值64K,右邊更改為1MB
 64K - Read - Average 257.6 MB/s Access Time 0.177ms
 1MB - Read - Average 492.4 MB/s Access Time 0.182ms
 
  
 File Benchmark
 Sequential Read - 51068 IOPS / Write - 78802 IOPS
 ATTO DISK Benchmark超過1024k以上測試時就達到最高讀取556.6 Mb/s,寫入527.6 MB/s
 
  
 CrystalDiskMark
 Seq Read - 435.0 MB/s Write - 233.1 MB/s
 <All 0xFF, 1Fill> Read - 466.0 MB/s Write - 472.5 MB/s
 <All 0x00, 0Fill> Read - 474.7 MB/s Write - 472.0 MB/s
 
  
 AS SSD Benchmark - 660
 Seq Read - 492.39 MB/s Write - 229.45 MB/s
 4K - 64Thrd Read - 214.37 MB/s Write - 179.59 MB/s
 
  
 NoteBook在SATA傳輸效能往往會比DeskTop要少約10%上下,尤其是在4K Write的項目更為顯著
 3830TG的SATA3傳輸數據來看,雖然效能明顯比PC上還是低上一些,但整體還處於可以接受的水準
 
 BootRacer
 Time to Logon 5~6 seconds
 Time to Desktop 14~15 seconds
 
  
 先前用TOSHIBA MK6461GSY 640GB 7200轉在Time to Desktop為42 seconds
 SanDisk Extreme 240GB在Time to Desktop為15 seconds
 以上兩者都為使用同一款NoteBook,安裝同樣的驅動程式與軟體後的表現
 SSD不失為提升NoteBook速度最快速的硬體,SSD開機速度比HDD還要高2.8倍以上
 當然一般開啟軟體或是程式還是會快上許多,而且檔案更大而讓開啟時間越久的程式會更有速度感
 
 固態硬碟這三年來好像都習慣每年降價一次,對於市場上接受度與消費者實用性有不小的幫助
 像是前年120美金左右為32GB、220美金左右為64GB,去年則是120美金為64GB、220美金左右為128GB
 今年也開始嗅到這樣的味道,近期SSD在120/128GB與240/256GB這兩個容量區域已經有少數品牌開始降價
 
 
  
 SanDisk Extreme 240GB在台灣價位約為7800元,折合美金約266元
 搭載SandForce SF-2281控制晶片的高速規格,再加上同步NAND Flash IC擁有高效能的水準
 這如此的效能與價位已經有挑戰市場同級產品的最低價實力,SanDisk剛進入SSD市場隨即帶來更低價且高速的產品線
 如果售後保固服務與更新軔體的都能表現地很好的話,SanDisk將可能會是一款高C/P值的SSD新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