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查《康熙字典》﹕「蠔從虫字部,蠔者,蠣也,音豪。」《辭源》﹕「軟體動物名,即牡蠣。」北方人常稱的牡蠣,即南方人口中的蠔,而吳瑞卿博士,便曾宴請來自北方的教授,跟他說蠔,對方不明所以,直至看見實物,才恍然大悟。
`) C% j) N7 ^" p9 J, K itvb now,tvbnow,bttvb
( a: I4 o# L6 _1 _! V- o* e# i: Gtvb now,tvbnow,bttvb■蚝是毛蟲清朝袁枚的《隨園食單‧海鮮單》,有一篇談蠣黃﹕「蠣黃生石子上。殼與石子膠粘不分。剝肉作羹,與蚶、蛤相似。一名鬼眼,樂清、奉化兩縣上產,別地所無。」樂清、奉化為浙江省下轄城市,產蠔有名。文學家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指蠔剝出來的肉,名為蠣黃。9 K( s6 z" U; u% X$ M$ [8 {0 v# B8 X
; U+ A; {/ [ ^$ X8 x但清朝李調元在《南越筆記‧蠔》中,對蠣黃有不同見解﹕「生食曰蠔白,醃之曰蠣黃,味皆美。」《南越筆記》記載的是廣東地區的點滴,上至天文地理風,下至風土人情,其中描寫蠔的,有細緻的篇幅,而且當時已見在南方有人工的蠔田﹕「東莞、新安有蠔田,與龍穴洲相近。以石燒紅,散投之,蠔生其上。取石得蠔,仍燒紅石,投海中,歲凡兩投兩取。」一年有兩造收成,是不俗的飼養海產。
1 r7 ]7 T1 Z0 \5.39.217.77:8898$ b2 ]9 r @+ Z. U! o9 p
另簡體字將蠔寫為「蚝」,拆開來為毛和虫,翻查《辭海》,蚝是一種稱為「蛓」(音刺)的毛蟲,亦即刺蛾的幼蟲,將毛蟲放進口,當然甚為惡心,建議坊間的餐館寫菜單時,不應以蚝字取代正體。5.39.217.77:88989 T/ w+ k m% W: w8 P8 W8 z! r+ K
tvb now,tvbnow,bttvb$ Z7 K' _7 I/ o. ^8 p- Z
韓愈《昌黎集》卷六〈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蠔相黏為山,百十各自生。」《康熙字典》﹕「殼如石。亦曰蠣房。」蠔殼又稱蠣房(也有一些古書將蠔稱為蠣房),在古時還可作建築物料,磨光後可鋪窗戶,燒成灰可砌牆。
+ k2 D T' X; f& ]; z: M5.39.217.77:8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