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4月11日報道 10日上午,首屆美中房地産交易會在北京飯店舉行。73家美國參展商在北京推銷美國的房産,其中價格最貴的達到6億美元,最便宜的僅5萬美元。3.7折的優惠,每平方6美金的單價,在北京樓市中很難見到的低折扣都出現了,大大拉近了普通人眼中美國樓市和自己的關系。tvb now,tvbnow,bttvb+ s C* J( ~7 C2 s
2 g( {$ q2 R# k: v7 B看到這則報道,我們不僅要問,難道美國人窮嗎?難道美國人傻嗎?他們怎麽不買房呢?公仔箱論壇) S" ~2 u2 @* c B4 L' Y( ]
* ~, J4 k4 H8 e9 a0 L. _5.39.217.77:8898我認爲,這和美國征收的物業稅(或稱財産稅)有直接關系。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的物業稅在不同地區、不同地段都不相同,住宅的物業稅平均稅率大約是評估值的3%左右,最低可約1%,最高的可以達到12%。
& x( l/ [! K/ O% v0 M" P7 t" f4 D, g3 B" T/ A3 C. `3 g
物業稅3%的稅率,意味著33年後所有購房的人都將變成負翁。即便在這33年中房價不斷的上漲也無法改變這個結果,因爲征收物業稅是根據房産的評估值。公仔箱論壇& E9 R8 x; r. P' O0 u; D* P8 b
! j2 N) v$ R7 ?5 p; _1 i+ ]tvb now,tvbnow,bttvb因此,在中國盛行的“存房”在美國行不通,因爲美國有物業稅,加上物業管理費、物業保險費等,在美國如果擁有大量房産卻出租不出去,就是在倒貼。
+ q$ r3 r H. N* X" g5.39.217.77:8898tvb now,tvbnow,bttvb! o! z4 x+ f! o K
物業稅對調節美國房地産市場是比較有效的。tvb now,tvbnow,bttvb: y5 Y- D1 }; p6 B: `& H4 w1 u
一、遏制了對房地産的畸形消費,阻止了“囤房”、“存房”的沖動。在物業稅高的地區(主要是大城市),自有房産的比例只是全美平均水平的一半多點,不會出現中國這樣有錢就到大城市買房的情況。公仔箱論壇+ b2 S) r/ X( Y' _/ f: w7 I
二、遏制了資本湧入房地産行業的沖動。美國財富榜中,更多的是信息産業、銀行、制造業、能源等行業的巨頭,這和中國財富榜中地産大亨一抓一把成了鮮明的對比。6 u3 r6 C9 u+ G6 d5 F. u
, f |7 {( ^+ K不過,美國民衆也認爲物業稅的負擔太沈重了,要求減輕的呼聲很高,據說因此爆發警民槍戰的案例不少。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L0 v9 X; J/ R5 f& U, R
公仔箱論壇" ?+ @/ Y# z, h7 h" I
總體來看,美國通過稅收來調節房地産各主體之間利益關系的做法還是比較科學的,欠缺的是對弱勢群體的照顧(美國人厭惡用納稅人的錢“養懶漢”)。
% P; R: X* O; _: @/ s公仔箱論壇
\% p+ [4 [: p7 [ ^5 q公仔箱論壇美國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用行政命令、信貸控制等做法都無法徹底消除對房産的畸形消費(或說投資),也就無法遏制在暴利驅使下不斷膨脹的地産泡沫,無法防止房地産行業的大起大落。; ~* G5 A$ a/ I% y; I7 X2 A
$ `: R! O; G, U- c" t
由於我國的土地的國有性質,可以考慮把物業稅和土地出讓金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稅種,以一個固定的稅率根據房地産的評估值按年征收,並且設立一個起征點。這樣,既可以調節房地産市場,也可以防止地方政府沈迷於“寅吃卯糧”土地財政。
. p3 h9 V3 ~7 o. b" m/ `;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8 z |$ U/ M4 x$ N- a; ^" y+ b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我個人感覺,研究一下美國還是蠻有意思的,不但可以找到值得借鑒的經驗,還可以防止被人忽悠。比如,美國的自由遷徙,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和就業能力,只能是吃著美國低保的自由流浪;再比如,美國的持槍自由,你以爲你拿只槍就能咋地了?美國警察出警可比咱們這邊迅速多了,你想拿只破槍、戴著“人民群衆”的高帽冒充“弱勢群體”,保準被十幾條快槍瞄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G9 l w7 v8 t
9 C5 a3 ^" x# {: `( o( b/ D對於國內富豪到美國投資買房,我決定有關部門要控制一下。我倒不是擔心那些富豪們的受騙,只是覺咱們好不容易養肥的豬,自己不宰讓美國人宰,實在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