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觀眾素質的天與地 林沛理
# I* A! b; s) n( w) x6 v公仔箱論壇% S; H9 v' W. W" U
3 p6 D$ B1 q4 n- X& r港劇《天與地》收視率低,僅憑破格內容受網民與傳媒追捧,香港社會亟需重拾分優辨劣的識見。
! e/ E l) D* l* b7 H2 B$ V5 `5.39.217.77:8898tvb now,tvbnow,bttvb' S. F) q- L2 ~, c/ j
香港無線電視(TVB)的連續劇《天與地》被網民盛讚及傳媒追捧,但收視率之低,卻創下二零一一年TVB在黃金時間播出劇集的紀錄。這個現象反映了香港的電視文化以至社會的什麼本質,值得深究。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k0 ^6 |- M4 L
tvb now,tvbnow,bttvb# M1 V! m5 w9 J! A( j" ]
要知道一個社會的文化素質,其中一項最可靠的指示信號,在於它是否具備分優辨劣的能力。在這方面,優質印刷媒體,英文所謂的「quality press」,扮演非常重要的意見領袖和「把關人」角色。在小報當道的時代,優質印刷媒體的責任,是以質的判斷來補量化概念的不足。它評定作品的高低、人物的得失和事情的好壞,不單單倚賴收視、票房、銷路、入場人數、財富、知名度和受大眾歡迎程度等可量度的標準。它心中有一把尺,絕不會把價值和價格混淆起來。
! Z3 D3 }, M+ |公仔箱論壇5.39.217.77:88989 X0 ]9 s# p, I* d% ^$ g- _
- y7 ], k7 d* n$ U# gtvb now,tvbnow,bttvb香港的問題是quality press長期缺席,傳媒老早就喪失了明辨優劣的信心和判斷力。所以,從主題 (人吃人之後的良心責備、贖罪和墮落)、敘事方式 (時空交錯) 到拍攝手法 (大量實景和影機活動)都顛覆主流港劇、第一集第一個鏡頭就有大膽床上戲的《天與地》剛播出時,並沒有立即引起反應遲鈍的香港傳媒注意。只是在網民眾口相傳,一致讚好以後,特別是在對白「This city is dying」成為「金句」後,傳媒才後知後覺地開始「炒作」。
* t' _# g# m! m7 L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9 { P0 V* N1 B3 Q9 P) k
禮失自然求諸野,問題是網上有關《天與地》的言論,多是情緒化的反應而非痛陳得失的深入分析。幾乎沒有人說得清楚,這套電視劇為什麼好,以及好在哪裏。網民的雪亮眼睛看到的,是此劇的「不同」,但「不同」(different)不等於「更好」(better)。網民對《天與地》的反應熱烈,不是因為他們「一看見優秀就把它認出來」(recognize quality when they see it),而是他們厭倦了「更多的一成不變」(more of the same),希望看到一些「大不同的東西」 (something entirely different)。5.39.217.77:8898! T3 F1 S; ^( C, b( V( H# o. |
5.39.217.77:8898/ ~9 D* _0 B9 U0 q# Q
其實,《天與地》最多只能說是有趣。人吃人一向是監製戚其義和編審周旭明這對搭檔理解人性和資本主義的關鍵。《天與地》壞在將這個隱喻落實,變成一個情節的裝置(plot device),大大動搖了全劇的寫實基礎。劇集選角錯誤,也是它的致命傷。所有主要角色,除了陳豪算是恰如其分之外,全部楚才晉用│例如要硬朗的黃德斌演脆弱的精算師,成熟世故的邵美琪演幼稚、頭腦簡單的富家女;至於要佘詩曼演一個敢愛敢恨的真女人,令全劇至少五個男性角色為她神魂顛倒,更是強人所難。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6 p4 ~: v3 }1 S- t* L! l7 H
8 q+ r2 U: H$ { t
同樣講資本主義社會人吃人的森林定律,戚其義和周旭明兩年前的《珠光寶氣》無論在選角、劇本和拍攝手法各方面,皆遠勝《天與地》。全劇沒有人吃人的場面,但裏面的好友、父子、夫婦和母女相殘更加慘烈。岳華、林保怡、陳豪、鍾嘉欣、邵美琪等主要角色固然個個有戲,就連于洋、陳鴻烈和李思雅等配角也演得神采飛揚。此劇當年也不受歡迎,最終難逃草草了事的命運。更不幸的,是它沒有片言隻語得到網民垂青而變成金句,繼而恩澤全劇。
+ X" c3 B, m, ?, z, ?2 Z' J
/ H! G2 x: K0 k e0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p: c' S' J4 X, ]( M( p
tvb now,tvbnow,bttvb: ^2 _* U8 y. A) [2 w2 z: H8 T
《天與地》贏了口碑輸收視,最高興的可能是TVB。這個多年來被控謀殺香港電視觀眾品味的疑兇,終於找到完美的不在犯罪現場證明 (perfect alibi),可以把一切責任歸咎於「追劇師奶」的欣賞水平。
1 Q4 |8 e' K#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4 ~7 P% B. \# `& `+ k0 A
香港電視觀眾的耐性和理解能力,跟電視節目的素質一樣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三十八年前,當時只有二十五歲的譚家明,將《七女性》之《苗金鳳》拍成一篇批判消費主義的電影論文向法國新浪潮的領軍人物高達致敬。較之這部香港電視的傑作,《天與地》明白易懂得像小學生的教科書。
! q. M2 U4 K- Y5.39.217.77:8898tvb now,tvbnow,bttvb' c* J9 x' z9 b2 p- |8 q
當年看不懂譚家明電影論文的大有人在,也有人邊看邊罵,甚至一看完就馬上打電話投訴。所不同者,是那時電視台雖然沒有大力鼓勵,但仍然會容忍創作、實驗和若干程度的爭議性;而創作、實驗和爭議性,到今日已成電視管理文化的髒字眼 (dirty words)。
1 z0 ~' ]: g, ]5 _2 [公仔箱論壇7 o5 H6 f1 C. g5 ?+ e$ t+ S
那時的電視觀眾,也不會堅持在電視上播放的所有節目都要像天氣報告那樣明辨可懂,一目了然。他們明白,電視節目不管是紀錄片還是連續劇、迷你劇還是電視電影,也可以是一種藝術形式,甚至藝術;而藝術乃困難的樂趣,並非常常是老嫗能解的。今日這種開明和識見,已經幾乎無跡可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