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關南北:談台北港和高鐵的排擠效應
, 描述: 【聯合報╱社論】
台北港啟用的賀聲未歇,南部已傳來高雄港的哀怨。二月高雄港貨櫃裝卸量衰退一成多,創下七年來單月新低;航運界將此解讀為台北港帶來的「排擠效應」,並預估衝擊將持續擴大。5.39.217.77:8898$ c5 O0 e2 s; }+ m6 R
公仔箱論壇% d4 b' l* j3 b( T! ^; l
三月初才正式營運的台北港,要為高雄港二月的衰退負責,或許稍嫌誇張;但僅在試營運期間即造成如此的衝搫,未來排擠效應只會與日俱增,是可以預見的大勢。這種「南貨北奪」的現象,政治人物今天恐怕沒有機會炒作成「南北」或「藍綠」之爭;因為受到更嚴重擠壓的還有基隆港,若不設法轉型,就得面對凋敝。更深刻地說,台北港啟用不僅衝擊了現有港埠的營運,它更挑戰了政府決策布局的思維。tvb now,tvbnow,bttvb' S. S# d0 y, U9 ], s( z
+ g' R( `, r7 x) l不論藍綠,台灣執政者一向都崇奉「投資就是進步、建設等於繁榮」的觀念,把推動建設當成政績展示的重心。近年因政黨輪替,更加劇了各類建設的加碼競賽;但人們也看到了種種過度建設及草率決策的後遺症。
' I- _# ^' K6 c4 Q7 q/ K) [: H公仔箱論壇
& `1 u8 K9 o9 R$ Q$ A$ t1 d5.39.217.77:8898以台北港為例,這是首座由民間業者以BOT方式興建的港埠,長榮、萬海、陽明等三家航運業者出資兩百億元,取得五十年的經營權。政府不必付出分毫,每年還可坐收四億多權利金,看似是一門好生意。然而,新港興起,勢必牽動全台港埠吞吐的大挪移,如果不能把攬貨的大餅做大,便必會造成原有港灣的式微。如果因此更造成南北、東西各地港都的蕭條,乃至人口的失業或外移,那豈是政府每年四億多權利金所能彌補?
& Q( I% j$ n) r- ?2 f* J4 T3 I4 k6 O( a3 @& B! x% ?% m J
台北港的排擠效應才初現端倪,如果要舉更明顯的例子,不妨看高鐵對整個西部交通運輸的衝擊。高鐵通車後,島內航空業者雖採取聯合策略對抗,仍宣告不支,僅剩華信還在減班苦撐;公路客運及台鐵也分受重創。這樣的衝擊,其實早在高鐵通車之前即可預期,但政府採取了什麼因應對策嗎?沒有,至少我們看不到!執政者把這些後果都直接留給人民和業者自己去承受了。
, R( I$ Z X0 J# ^' q$ c5.39.217.77:8898
, y" |0 v7 m {7 o高鐵帶來的便利不容否認,但它高昂的票價,並非人人能夠享受。而在舊有運輸業者被迫減班或退出市場後,基層旅客的運輸選擇大幅減少了。更遺憾的是,高鐵本身也無法在鉅額投資、高昂票價及載客量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在財務結構無法改善的情況下,又得被迫減班以減少開支。由此看來,高鐵打垮了多家航空及陸運業者,自己卻仍陷於客源不足的窘境,這種「兩敗俱傷」的慘狀,不也是缺乏「全局思考」所留下的政策陷阱?
, j6 ]8 O# [% a' P4 z: [tvb now,tvbnow,bttvb
7 b8 p. t7 f2 F1 c6 |7 t) T無獨有偶,高鐵和台北港一樣,同是BOT模式的建設,都是政府在財政困窘下私心貪功躁進的結果。政府既不必出資,做決策時就未深思熟慮,忽略了全局考量,只能被現實拖著走。最後,卻逼著人民陪政府一同付出代價。9 c$ D, u4 C! Y/ l6 F" x
; `. N( P, g/ r. j+ o- H3 s, z
從高鐵和台北港的例子,可以看出,任何決策都具有牽引或排擠效應,決策者必須掌握全局的綜觀和衡量,才不會顧此失彼,或因資源分配失重,而導致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這類例子其實俯拾皆是:例如,近十餘年來教育部大肆放寬增設大學,事實上,台灣少子化趨勢已存在多年,教育當局卻視若無睹,不僅造成大學過度投資,也犧牲了高等教育的品質。再如,游揆任內打出「兩兆雙星」的動人口號,鼓舞了半導體業者的一窩蜂投資,以致衍生今天DRAM產能過剩而整併困難的問題。tvb now,tvbnow,bttvb' J- A ?, ]/ T1 {
& v2 S, Y) `$ j: T) i3 j此外,包括故宮設置南院、全台各地爭設機場,不也都是「自相排擠」式的決策?可惜,在當時的政治操作下,一扣上「藍綠抗爭」或「南北不公」的帽子,政策隨即失去焦點,遑論理性辨論了。
t" z7 _ K3 H# C$ f5.39.217.77:88981 l1 K7 P' J6 J/ o ^
台北港剛啟用,它的排擠效應要兩三年後才全面發酵;在此之前,政府還有餘裕協助高雄、基隆、台中等港因應轉型,減緩衝擊,以避免重蹈高鐵與西部航空「雙輸」的下場。高鐵和台北港的例子,也提醒政府,不能只滿足於點狀的建設;若無全局觀點,又不能把餅做大,只是自相殘殺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