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你不养,谁养?

养育父母是天经地义,但专家研究发现,我国有四分之一的人无法奉养父母。 尽管华团、非政府组织和律师公会都有在近年提出立法奉养父母的建议,但是,此举未必能解决问题,也是一种消极的做法。
% }" c  c/ v; {* Q" F7 {5 r2 w 其实,奉养父母必须从“意愿”和“能力”来探讨,如果孝养父母的问题出自“意愿”,那么就要从家庭伦理的价值观著手,因为民俗道德的制约力量,是远甚于法律的制约。
+ X: \' P: g8 R4 _1 n5.39.217.77:8898了解弃养缘由- `: f0 @: b' W" K" s) s$ n. d
 因此,这要从父母从小灌输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包括以身作则孝亲敬老做起,因为父母与子女的供与养,不是付出与赚取的利益关系,而是生命连带关系,永远是唇齿相依。
, Z, {7 p1 G7 s% {8 I 但是,若奉养父母的问题来自“能力”的客观事实,包括学历不佳、薪水不高,再加上经济萧条和裁员失业等等因素,在自供自足已都成压力的情况下,更谈不上让年迈父母得以颐养天年。
7 A8 y/ Y$ ~7 c$ ]* n公仔箱論壇 当发生父母被当“人球”或弃养问题的同时,也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弃养父母的缘由,而非仅是一味性的谴责,即使为人子女者施加更多的社会压力,也无助于无助弃养问题的纾困。% E0 d; o7 i6 ]0 |4 D( Z' V
良好退休福利
6 T* V# l6 B  I+ ~5.39.217.77:8898 反哺报恩是一种生命格局,若要避免子女们脱离责任的轨道,就要从整体家庭福利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透过各种不同的机制,从教育协助各方面著手。# F0 B% J$ K1 e) \' g% {% |
 当中也牵涉个人提高竞争力和收入、良好的退休生活规划,当然政府也应为老人制定良好的福利制度,包括贯彻一个公平和完善制度,并把部分资源用在照顾老人的福利上。
% |8 p) P9 k3 N$ C! d& Q- p6 S5.39.217.77:889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亲敬老须把实质内涵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自然的社会规范,自动自发付起奉养的责任。

平壤核子能源研究所
弃养父母的省思
2 `# G$ v# C7 w
/ C; g- [" p) E0 t$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国家人口及家庭发展局进行第4次大马人口及家庭研究显示,在我国240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逾63万或26%面对不健康家庭及社会问题,亦即有超过63万名年迈双亲从未获得孩子的金钱供养,必须独立生活,通过储蓄或投资基金过日子,甚至被迫工作,更有凄凉者被送入老人院,老来得不到家庭和亲情的温馨。5.39.217.77:88980 Y1 v  L( p0 m: ]0 s* t* T

8 [# g7 ^* ^0 @! o2 r/ r. S传统农业社会的养儿防老观念在现代生活型态中似乎已逐渐瓦解,更为讽刺的是,落力强调“百善孝为先”固守优良传统文化的华人社会,相较其他族群,更多的将父母弃之不理,或者将年老的父母送入老人院。造成上述现象固然有多个因素,包括生活水平的提升所造成的压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睦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孩子忽视他们对父母的责任。. h% Y; M# i1 @$ N: v: N) n

: Z2 V* _  a3 Q3 q, }! G5 I: z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乌鸦尚思反哺,做为万物之灵的人却弃养双亲,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天生亲情关系与相互责任,如果要像早前新加坡提出立法规定来确立孩子必须供养父母,以达到律法强制孩子“行孝”的目的,这样短期内或许可以减缓老人的社会问题,然而如果只有设立类似“供养父母法”或“家庭关系法”才能维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责任关系,对原本应是以亲情维持的家庭关系不但不健康,更让人觉得可悲。
. o% g7 y$ s* v  Xtvb now,tvbnow,bttvb2 w6 L- ~! |+ H* U
个人做好财务规划,固然可以避免老来万一被子女弃养生活无以为继,退而不休独立养活自已,不必依靠子女接济的银发族也大有人在。许多年迈的父母在经济上尚可维持本身的生活,但是更渴望的也最缺乏的是子女的关怀,亲情的安慰。
- z! Z, |& }: L4 V8 w* r7 \
% V6 J' e& R, G* a* r5.39.217.77:8898照顾父母是子女的责任,这是不应该用法律来约束的,而是应该回归到教育与文化的鼓吹。从个人做起,身教非常重要,如果现在以种种理由来搪塞,做为忽视奉养父母的藉口,这种恶性循环必定有朝一日会回归到自己的身上。
1

評分次數

  • aa00


平壤核子能源研究所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