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香港街頭小食歲月留痕

“雞蛋仔伯伯”、香港74歲老人吳旭輝被食環署拘控一案,連日來受到香港傳媒廣泛報導,引起全港關注。有人在社交網站發起聲援“雞蛋仔伯伯”的行動,更有團購網舉辦“雞蛋仔”團購活動,至今已有逾800人訂購購物券,這個行動不單是支援自力更生的人士,更希望留下香港人的傳統街頭美食,有網民稱,不想“雞蛋仔”絕跡。3 F9 y; f2 X' }+ T

$ i  G# v) x# L! c: ~( U1 Y公仔箱論壇  中新社報導, 豬腸粉、魚蛋、碗仔翅、雞蛋仔、煎釀三寶等都是具有香港特色的街頭美食,雖然這些食物與”絕跡”二字尚有一大段距離,但早年與它們相伴而生的木頭車卻早已形跡罕見。$ R- l- }* n# ~  ?* U# e
  流動熟食小販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一個普遍職業,社會不斷發展,環境衛生問題影響民生,政府為了保障市民健康,不斷打擊流動熟食小販檔,現今很多車仔檔都己搬入店舖,食物衛生問題大大改善,但卻失去了一種風味。
2 {9 i/ U, k( R
% ?) o$ N) U  A* n公仔箱論壇  很多港人都光顧過“車仔檔”。“車仔檔”更深受學生喜愛,在不少港人的學生時代記憶中,學校附近總有幾檔”車仔”,放學時,同學們便會一窩蜂擁去買食物,最受歡迎的當然是一串串熱哄哄的魚蛋,家長們總是擔心會惹得校服“一達跡”又或是怕竹籤危險,根據本地媒體報道,香港人每日吃掉55公噸、約375萬粒魚蛋,高居學生最喜愛食物的第一位。
. C7 [% v/ f2 o8 p+ t公仔箱論壇 公仔箱論壇2 V. S* b$ l) E$ r: t4 R7 w
  不同的街頭小食代表不同年代。四五十年代在廟街榕樹頭一帶,街邊檔用酒家吃剩的翅頭翅尾,加豆粉水、味精、醬油等製成碗仔翅。至於近日受到全城關注的雞蛋仔,則于五十年代就已出現,“雞蛋仔伯伯”亦秉承用炭爐的傳統,手持兩塊重重的生鐵,夾蛋漿燒。近年大部分的雞蛋仔已轉用石油氣爐,鐵夾也變成電模。公仔箱論壇. b3 n* U* A7 e! _( A

4 V8 t$ i/ [& X3 Y. F5.39.217.77:8898  而同樣深受市民喜愛的咖喱魚蛋則是五六十年代的產物。當時街邊面檔價廉,為減低成本便用潮州白魚蛋,或不太新鮮的魚肉,放在一個勺以油炸熟,從此成為不可缺少的香港街頭小食。還有糖蔥餅、龍須糖、麥芽餅等懷舊小食,隨著時代轉變,目前只會偶然相見。
2 C% l' ]0 U- ^
* v/ l6 a5 P4 l: v: w2 M; m- T5.39.217.77:8898  有人覺得流動熟食小販阻街、影響衛生,亦有人覺得他們自力更生,比起有能力工作卻依賴綜援過活的人有骨氣,更加受人尊敬。現今的街頭小食大部分都是店舖形式經營,有些更有包裝,于大型超市,便利店出售,當中的“街頭味道”是否已經消失? 其實香港有不少”街頭小食”已傳至國外,更加上“港式”之名作招徠。
$ c7 ]! [) o! m  n6 @5.39.217.77:8898
0 _. W& p/ j) htvb now,tvbnow,bttvb  路邊小食是香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文化陪隨港人成長,更養活不少低下階層,是香港這個彈丸之地擁有的獨特之處。有人建議,政府可立例規管,並讓街頭小食成為吸引外來遊客的本地特色之一。(作者:李敏敏)5.39.217.77:8898  f7 e8 {% z$ N; E2 B. t- R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