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0-9-17 08:28 AM 編輯 tvb now,tvbnow,bttvb( R1 N) W# s$ p4 Y
5 u U0 n1 N& @& x1 j' r+ o警方做了傳媒採訪主任 吳志森
, {6 O2 m6 |* _1 V8 ~$ f; o7 _+ S5.39.217.77:8898
% X) }' Q7 t6 d/ q+ |0 u. v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讀者每天打開報紙,觀眾聽眾每日扭開電視收音機,可能都不會發現,媒體的突發新聞,一天比一天少。街頭騙案幾乎絕迹,大陸海上公安越境辦案完全沒有,名人駕駛意外即使有人受傷,也無法在新聞版面看得見。香港真的變成了夜不閉戶天下太平的社會嗎?又好像不是。每年警方公佈罪案數字,沒有顯著減少,不過,一宗宗活生生的個案,變成了一個個死沉沉的數字,離發生時間相隔一年半載,才由警方呈現在公眾面前。0 z) C, {, _* R3 ?3 F8 {' ]* j7 {
2 {- ]# e) I3 u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只能靠警方主動發佈消息媒體做突發新聞,靠的是聽機,有專門人員,調校到各個頻道,收聽警方及各有關部門的通訊,有人打九九九報案, 警員之間的無線電通訊,都成為突發新聞的重要來源。自從二○○四年底警方陸續把各警區的通訊數碼化後,媒體再無法收聽加密了的警察通訊,突發新聞的消息, 只能靠警方主動發佈。但香港記者協會公佈的數字顯示,警方主動發佈突發事件,一年比一年少,比例也一年比一年低。二○○九年下半年,只發佈了五百宗消息,即平均一天二點七宗,比例為百分之一點二七,即一百宗突發事件中,只有一宗多一點由警方主動發佈。/ J6 |1 M# B5 t; ~6 J
Q3 w9 P4 g* H# U% Y離譜的是,一些重大案件,如滅門兇殺案、鐵鏈鎖屍案,事發後幾小時,甚至超過一天,才語焉不詳地在新聞稿透露,大大阻延了最寶貴的採訪機會。而巧合的是,一些警政官員名人後代的交通意外,即使有人受傷,都全遭隱沒,幾個月後事主上庭受審,才突然曝光,公眾才注意到有這樣的事情發生。5.39.217.77:8898! d0 i; X5 I. R. z- P# X! U* l
& w& o, i J! Z( \稍有現代知識的人都明白,突發新聞不是滿足民眾八卦心理這麼簡單,例如車禍涉及道路設計燈位安排。官員名人的交通意外,辦案人員執法是否公正,更需要傳媒監察。街頭騙案的新聞對公眾的警惕作用,不是警訊節目可以取代。大陸公安越境辦案更涉及一國兩制的重大原則。兇殺強姦等重大罪行,公眾更應有全面和及時的知情權。
$ V& Q2 p+ H5 t0 w4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k* W+ }1 M% w0 O/ v! I" W$ T+ c6 m
只受過治安訓練的警務人員,憑甚麼越俎代庖,做了傳媒採訪主任的工作?他們用的究竟是哪門子的標準,決定向新聞界發放甚麼消息,然後又把百分之九十九的消息扣住,又或等幾天才發出?
& f$ o, _8 t9 e5 Q# ~1 W公仔箱論壇
+ ]- _; f% m( a* s! C& n8 d, z" @牢牢控制着新聞報道方向顧及私隱、人手不足、傳媒未必有興趣,警方提出的這統統都不是理由。選擇性發佈消息,目的只有一個,警方要把敏感,不想曝光的消息扣住,在認為是適當時機才發佈,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牢牢控制着新聞報道的方向和公眾知情權,這才是問題的真正關鍵。
# q- d3 h& o, V- j* d5.39.217.77:8898
4 z% e( N) o' v6 Y6 S' P公仔箱論壇與其被動等待警方回心轉意,新聞界何不化被動為主動,投資破解警方的通訊系統,回復二○○四年前聽機做突發新聞的黃金狀態。雖然打擦邊球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但在傳媒的使命,公眾知情權面前,這點風險,是值得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