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第二十(下)
1 K+ ?$ }6 j9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 now,tvbnow,bttvb; } j$ M3 ~+ ], }
【上古的政治經濟】
$ X2 ` v- O* |5 H6 ?$ c公仔箱論壇
/ a+ h0 c% k, I( g( a# Gtvb now,tvbnow,bttvb一種真正的學問要達到外用,在古人多是用之於政治方面。現在我們所講的,都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哲學的道理,現在說到上古為政的九個字:
2 p+ y( }% {& |" \( R/ R0 R0 Ytvb now,tvbnow,bttvbtvb now,tvbnow,bttvb2 M1 ]! b( e& `: t7 F: v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C7 \# w. x, \1 d) w' V6 G
^$ q8 \! h& X; }5.39.217.77:8898這是寫作《論語》當時,引用上古的文獻。「謹權量」有兩個觀念,我們看到《尚書》中《舜典》有一句話,「同律度量衡」。我們的文字越到上古越麻煩,這也是中國文字與外國文字基本上的不同,中國文字依六書的法則而來,每一個字,單獨代表一個觀念,有時一個字包括了四五個概念;外國文字要幾個字母拼起來,才表示一個概念。這是中國與西文化不同的重點之一,我們必須瞭解的。我們後世年輕人讀古文會覺得麻煩,就因為他們所受的教育,沒有從研究中國字入手,尤其現在更是如此。5.39.217.77:8898( P r- j- y; d3 O2 [" \1 o8 v$ r
/ y8 T6 O( T1 b# utvb now,tvbnow,bttvb像這裡,就是說從堯舜的時代才統一了全國的「律」。這個「律」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天文的、物理的規律,就是現在所說科學性的各種「律」,包括了曆法、天文的法度等等,這是中國最早、最古老、也是最光榮的。在全世界各國,天文學的發展,我們是最早最早的,比別人早了好幾千年。另一方面就是政治制度的各種官制規律,雖然歷代都有變更,但原則上仍是一貫相承的。tvb now,tvbnow,bttvb ~8 o3 v! ?" m: _1 u0 {: M
6 v& F+ B% X, @5 A' k( B# Y「度」可以分開來說,一種是地理方面的行度,等於現在西方文化的地球經緯度。另一種就是長度,經濟方面應用的丈、尺、寸、分等等名數單位。這是古代為了經濟上使用,求得公平合理而統一的。 i/ n/ G0 m, \( v: q+ A1 d
$ L* T5 j8 I, w公仔箱論壇「量」,即是合、升、斗等容量的總稱。
, N2 q( g/ X/ T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 {" k2 W3 g5 `
「衡」就是稱,就是稱東西的斤、兩、錢等等名數的總稱。
3 \1 c6 a) R; d* l5 H M( G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8898+ q- l) m; h0 U- X5 ^
這就是在堯舜時代,已經發現,各個宗法社會,各自為政,律、度、量、衡都沒有統一,所以他要把它統一起來。我們要研究經濟,研究社會發展,看二十五史就知道了。我們直到現在,這些東西都還沒有完全徹底統一,上菜場就知道,有台尺、台斤,又和我們當年在大陸所用的不同,現在又有公尺、公斤等等,是根據西方文化來的。現在以全世界來說,很少有已經統一了的地方,只有小部分統一了,如裝船的噸位算是統一了的,可是在各國社會自己國內所用的,還是沒有統一。由此我們也瞭解,人類努力了幾千年,自己號稱文明進步,事實這些地方,我們還是停留在幾千年前的階段,統一的工作,還沒有做到,這是以哲學的觀點,看歷史的所謂進化,是一個諷刺。5.39.217.77:88985 \# `# W5 i. o
tvb now,tvbnow,bttvb0 h, T; @5 V5 ^- B* f7 L
《論語》上這裡也說,要「謹權量,審法度。」這個法度,就是現在所謂的制度,各種辦事的制度,要嚴格注意,這是第一層的意義。其第二層的意義,如果我們不根據《尚書》記載的傳統而講,「謹權量」的權量,就是權變的意思,我們中國文化中,尤其儒家喜歡講究兩個字,所謂「經權」之道,經就是常經,大原則不變,永遠不變的,如人之穿衣飲食是經,但吃白米或吃麵包,穿西裝或穿中山裝,可以隨意,則是權變。「權」具有了這樣的意義。在為政的大原則就是「謹權量」,對政治權能的分辨,要非常謹慎,以個人而言,如領導一個單位,對某同仁在權力上應該使用到什麼程度,要量才而用。要非常謹慎,這也是對人事而言。「審法度」是對制度而言。固然說為政在人,但是制度的發揮,非常重要。2 q7 v( z. l7 x" _- _) G6 u
% f( V6 Q% I/ n( B0 }- Vtvb now,tvbnow,bttvb【人治法治並重】/ o. N* W+ L) q0 K5 k2 e4 G
, {- V; |* n/ _/ x* R- T A公仔箱論壇這兩句話連起來研究,在我看來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現在全世界都跟著西方文化跑。其中譬如用在工廠人事管理,因為效果很好,所以將這一套又擴大到行政方面。美國對這方面特別重視。還有一位丹麥人寫了一本書,我們有人譯作《領導的藝術》或《領導的技術》,這個書名相當新穎,裡面的內容,就是人事管理,而這些東西,在我們中國文化講來,就是「審法度」。但是這種管理用之於行政,我們以冷靜態度,不摻入任何東西來看,它的毛病非常大,就是人跟著制度在轉,人變成沒有靈魂,將來這個東西的禍害非常大。可以斷言,將來一定要變,不變吃不消的。依法規來做事,人會變成機械,沒有靈魂,人到底不是機械,是有靈魂的。
2 V6 A. I$ u4 Y7 g8 Q0 r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r# G1 D& X' e4 ^
回過來看中國過去的政治,是重「人治」,而人治的毛病,是往往變成獨裁,所謂「朕即國家,國家即朕。」我就是法律,生殺予奪,完全由我,就變成沒有制度。我們為什麼偏重於中國歷史文化的引證和發揮?講歷史人事的經驗,老實講,我們國家的文化,幾千年來,比外國人多得多了,所以只有我們的歷史值得自豪。以我們的歷史,來與西方民主自由制度下的人事管理科學方法比較,我覺得如作一個統計的話,還是中國的人治毛病較少。古來也有不少暴虐的帝王,造成了許多錯誤的領導,但是他的禍害還是少。就是以目前來說,美國對於越南的問題,為什麼弄到如此結果?不能說美國人中沒有眼光遠大,沒有世界性的政治家。但在美國的現行的制度下,任何一個政治家、思想家、軍事領導家都沒有辦法。因為他們講「科學管理」,民主自由精神的法度把他們難住了。像我們中國有句在軍事方面常用的老話:「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個在前方作戰的大將,不一定聽皇帝的指揮,他不是不聽,因為路太遠,皇帝不會瞭解前方隨時變化的情況,前方將士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就可以視前方的實況來決定戰略,對於皇帝所下不適合情況的命令,可以不聽,就不算抗命犯罪。但在西方的人事法規中就行不通。但話說回來,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事例,大將在外,臨時應變並沒錯,一旦班師回朝卻受朝議和執法者依法審判,就變成犯罪了。
6 D5 h$ e* z- v* B+ H% V, |tvb now,tvbnow,bttvb
/ t# M/ W' J5 Z( l2 j我們瞭解了這些思想與觀點,再回過來看中國文化,在堯舜當時,人事與制度並沒偏廢,而把這兩方面「謹權量」,像天平一樣,法規與人事,配合得非常好。我們現在社會上就經常看得到,有時候去機關辦事,磁了釘子,一肚子牢騷回來,可是沒有辦法,因為機關裡的人照法規辦事,遇到法規上某一部分會互相牴觸的,上面沒有作過深入的研究,而給下面的人找了很多麻煩。在我們古代的人治思想,法規因人事而變的原則,情形就兩樣,究竟誰好誰壞,的確難下定論。這是介紹了「謹權量,審法度。」兩句話當中,所產生的很多的聯想。tvb now,tvbnow,bttvb% ^* q ~5 ?0 V6 i
公仔箱論壇- _& j9 M+ f3 y5 S2 }
第三句「修廢官」。古代官者管也,就是管事的人。嚴格的研究起來,中國古代所謂作官,在秦漢以後,才變成特殊階級,在上古時候,如國父所說的,是管理的意思,服務的性質,是對某事的主管人員而說。「修廢官」也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意義就是說,在堯、舜、禹以後,經過殷商的階段,政治荒廢,到了周朝重新整頓起來。第二層的意義,一個制度,一個法規,一個行政措施,依我們中國《易經》的道理,是沒有不變的。很好的計劃,施行下去,到了下層,經過空間或者時間的關係,今天這個辦法對,明天情況變更就不對了,非變不可,不變就會出問題,所以修廢官等於說興廢之間要多注意。tvb now,tvbnow,bttvb( E0 q4 B9 {% P$ a7 g" p/ r
$ C" W& U! V" {' U5 Q( [# z
這三個重點把握住,瞭解周朝政治思想的大概規模,就好辦了。「四方之政行焉」,為什麼說「四方」?中國上古的政治制度,雖說中央集權,但四方都是諸侯,地方分治,實際上他是「中央分權」。tvb now,tvbnow,bttvb2 @0 b2 H1 f* @0 C. x; ]
tvb now,tvbnow,bttvb+ V- A0 a N! N5 F# b- D1 N0 T
【承先啟後】
( I- w( l, [, F# j, E( h3 p; ?5.39.217.77:8898tvb now,tvbnow,bttvb5 C; W* k) `5 m. ~
根據近幾十年來西方文化的說法,中國上古如周朝,中央反而沒有集權,地方的權力非常大。所謂的中央集權,只是道德上的領導,思想上的領導,而行政上的指揮,多屬於地方。所以他說「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這三點注意到了,四方之政自然行得通了。縮小範圍來說,個人也是這樣,一個家庭中處理事情也是這樣,中國文化向來宗法社會——族有族規,家有家規,治家之道也是一樣的。
\( {: R% W6 {+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tvb now,tvbnow,bttvb N2 z. e" Z! k: R) D5 G
0 @' N& D) K- A/ f2 ^# {tvb now,tvbnow,bttvb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重點,美國人也想走這個路線,老實說他沒有深厚文化基礎,是走不通的。這裡引用的幾句話,是說周代以後,就是這種做法。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是由宗法社會的基礎而來的,「興滅國,繼絕世。」過去已經滅掉的國家,萬一這個國家沒有後人,就要把他遠支的宗親找出來。所以周武王統一了中國以後,分封諸侯達兩三百個國家,而所封的並不全是周文王的兒子,如當時的宋國,就是殷商的後代,許多都是曾經一度滅亡的,周武王再封建,把這種國家重新建立起來。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N: F9 |+ T. w
tvb now,tvbnow,bttvb' f$ }: E* n# ~
這種思想一直影響到後世,如劉邦、項羽他們起來推翻秦始皇的暴政,當項家初起的時候,還不敢自己稱王,要找出楚國最後一個皇帝的孫子懷王出來,奉為義帝。在我們現在看來覺得奇怪,項家起來就起來了,為什麼要找個小孩子出來為帝?這就是宗法社會的思想,必須要找個帽子戴上。這固然是項家的權術,但從道德的觀點看,中國人始終有這種「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後來劉邦稱帝,卻封贈了項家和戰國時代好些後人,這便是漢代初興時的可愛可敬之處。! t7 {' w) `( d; c- Y
tvb now,tvbnow,bttvb2 U" \* Z3 ]# f! Z
我對外國朋友說,這是他們辦不到的,拿美國來說,儘管他們沒有領土的野心,但是仍有經濟市場的野心,過去我們中國幫助一個國家,尤其幫助附庸國家,平了他的內亂,建立或穩定了他自己好的政權,就把兵撤回來,只有一個條件,歲歲來朝。如唐初「萬國衣冠拜冕旒」的時代,財物上我們實際貼很多,絕沒有領土或經濟的野心,這是中國文化與眾不同的「興滅國,繼絕世」的政治哲學思想。現在美國既非王道,霸道也沒有搞好,所以想走這個路子可走不通,結果許多的國家,像切西瓜一樣,被他切成了兩半。所以我說他們到底不過兩百年歷史,這一方面若要到中國來當學生,至少還要學一百年,以我們自己的文化,研究全世界歷史文化的精神,在這個對比下,就看得出來,人類應該走什麼路。而周朝走的是傳統的正確的路。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7 K6 e, |* @8 U! _# v: X! Q
( k* u7 z4 }$ ^+ A! S0 G1 W2 ]「舉逸民」,所謂「逸民」,就是紂王的時代,許多人不同意紂王的做法逃走了,避世於海外。到了周武王統一天下以後,把這些人都找回來,給他一個相當好的位置,盡量發揮他們的長處與思想,這樣人心就歸順了。由這三點來講,我們看自己的歷史,過去講仁講義,現在講就很難了。過去某人的家庭出了問題,朋友就把這家庭的擔子挑起來,這就是義,也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傳統。以前我們疏忽了兩個東西:一個是特殊社會的組織,另一個是宗法社會的被破壞。這相當重要,中國人過去的祠堂,初一、十五,都召集族中的年輕人讀訓,那時讀的儘管是清朝的聖諭——康熙寫的廣訓,教人如何孝順父母、如何作好人好事,原來是作為政治的安定力量,後來變成宗法社會非常好的中心思想。
6 ]8 @, p1 A3 [! {5.39.217.77:8898我們當時疏忽了這些東西,只有愛好自己文化的人,感到非常嚴重。現在更加上思想的離析,這些東西破壞了。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要瞭解,這些精神,在宗法社會中,為朋友賣命,替朋友挑擔子的這些事,普遍得很。為什麼這樣做?就是幾千年「興滅國,繼絕世」深厚文化教育的結果。5.39.217.77:8898# ] c2 |8 Z9 q3 [! T
' W/ C4 E z, z8 y% j9 T【養生送死無憾】tvb now,tvbnow,bttvb1 u! M/ P( h* m8 L! y$ J" w9 x
5.39.217.77:88985 m: M- N( p8 N8 ?4 A
《所重:民食、喪祭。》
& w' V" |7 W0 X' x+ ~# U+ l7 @4 `! K/ D8 q* M1 S, z
這句話,古書上圈點的句讀作:「所重民,食喪祭。」這個句讀,我不同意。不要以為古人大儒講的話,就一定是對的,我們為真理,為了求真,對的就是對,不對的就是不對,大儒不一定沒有錯,錯了的事多得很。像我們這些連小儒都不夠格的經驗,常有寫錯字的時候,學生看到也不講,後來自己發現,問他們為什麼不講?他們說老師寫的怎會錯,像這樣的態度就糟糕,老師不一定就對,要多提意見。即使我對了,學生沒懂,多提意見問一聲,也不算錯,為什麼只是聽話?所以對古人的話,也要注意。5.39.217.77:8898+ \; i! s! t+ R1 b/ C
+ @3 y# T* N0 P公仔箱論壇這句話是說,施政所注意的重點,在民食,人民的生活;其次喪祭,就是送死。換言之,政治的重點,就是養生送死,這是關於經濟方面的。+ ?+ d6 }8 m, y9 R' z4 j7 ^
公仔箱論壇1 _% i. l: o C, ]% Q/ o4 `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 K) h* h% e9 D" a% S, G% w0 ttvb now,tvbnow,bttvb
7 j }+ g( R$ T) b3 _( K/ J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這裡是另外四個原則。上古的政治,始終是寬,這是儒家的主張。道家則主張寬猛並重。我們讀歷史讀到用猛的時代,就是法治,嚴格的管理;寬則是講禮治,如歷史上有名的漢唐時代。
4 b h: d$ v! M9 B5.39.217.77:8898" Y- y9 P; ?1 v( }. u
說到這裡,想到另一個問題,近四五十年來的一般人喜歡研究明史,而且最喜歡研究明代後半紀的歷史,這事怪得很,大家為什麼喜歡研究明史?是否與清代有關?與我們推翻清朝的革命有關?其實這些都不是理由,我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風氣,如以《易經》的道理來看,這是一個怪現象。為什麼我們專研究這些,不去研究漢代怎麼興的,唐代怎麼興的,這些興旺的氣象為什麼不去研究?# N7 O4 F! b4 _3 U
6 G9 E& L% B8 c6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漢朝的文景之治,是主張寬的,法令也寬,最初漢高祖到壩上,因為始皇法令太嚴,而他與老百姓只約法三章,最簡單的三點,可見漢朝的興起,一開始就是寬的。當一個社會經過多年的戰亂,老百姓受嚴刑統治以後,最好的政策就是濟之以寬。漢朝到了漢武帝以後講法治,酷吏就出來了,慢慢收緊,嚴起來了。這是因為社會群眾的心理,太寬了以後,容易放任,就非要用猛,非嚴格管理不可,政治上運用寬的猛的手法在於人。儒家寬可以得眾,而「信則民任焉」,上面領導的人言而有信,老百姓就完全信任你。「敏則有功」,敏捷聰明,就可建功業。「公則說」,凡事公正、公平,則大家心悅誠服。
/ h, i6 A( c2 r4 k) ~$ @5.39.217.77:8898
' s! `6 N: I5 N這篇書從一開頭到這裡的敘述,好像同孔子乃至孔子的弟子門人都沒有關係,只是記載了上古歷史的資料,寫的和前面十九篇完全不同,實際上是表示孔子的思想,延續中國上古的傳統文化,就是從這些地方來的,因此下半篇就提出來孔子的思想。5.39.217.77:8898, X1 r+ [1 e" K# p
公仔箱論壇3 Z: J; \$ K- i" ~& l
% s2 }) E7 W' I1 C( J4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