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柱卜公碼頭% G/ @8 s% r& ?
; r% H* M6 h$ o8 h4 H8 Rtvb now,tvbnow,bttvb6 e5 B! _6 c5 i% u
5.39.217.77:88986 {. K7 H+ f Q9 B. j% `
卜公碼頭前身是畢打碼頭(位於畢打街盡頭),碼頭於1900年改建,並由第十二任港督卜力主持開幕禮,並正式起名為卜公碼頭(Blake Pier)。早期的卜公碼頭並沒有上蓋,在立法局議員的要求下,政府於1903年加建了臨時的草棚蓋,但因日久失修,當局於1909年從英國引進鋼製篷頂,當時全球的鋼結構工程科技仍屬萌芽階段,整個鋼結構工程的設計、生產和裝置均由英國引進,是本港首座在採用低炭鋼鐵結構件的建築物[1]。% }5 p5 f7 E# j- `" X2 s: [
卜公碼頭曾用作接待嘉賓之用,先後接待清醇親王、孫中山、英國亞打王子、愛德華王子、港督彌敦、盧押、梅利等,直至1925年的皇后碼頭啟用為止。tvb now,tvbnow,bttvb7 p8 T. e i" Z- b7 j# W
碼頭雖於1965年已被拆,但上蓋隨後轉移至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2006年末該上蓋再次轉移至赤柱美利樓旁,重新裝上按原卜公碼頭樣式興建的新碼頭,名為赤柱卜公碼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