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歲大的女嬰因飲食為全母乳哺餵,且6個月後極少攝取副食品,竟檢查出缺鐵性貧血,經由醫師教導母親添加富含鐵質食物及給予口服鐵劑治療後,再追蹤血紅素與血清鐵蛋白,即恢復正常。
: r( z/ e7 U; _& z) V% Z3 G; Q公仔箱論壇
! |/ J1 F5 l% \+ otvb now,tvbnow,bttvb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主任吳靜淑表示,母乳是最好的寶寶食物,但成長發育過程中,營養均衡相當重要,尤其6個月大後的幼童,除了母乳之外,也要增加攝取副食品,才能避免發生缺鐵性貧血。
' ]& _- t4 u/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 t0 K9 q& ?, p( g: F# C N/ e
該名女嬰於兒童健康檢查門診時,被發現臉色較蒼白,醫師詢問後發現其飲食為全母乳哺餵,且6個月後極少攝取副食品,雖然活動力良好、生長曲線正常,但血液生化檢查已有缺鐵性貧血情形。 1 O/ ]3 T' {. t
3 S, X7 D+ J" Vtvb now,tvbnow,bttvb缺鐵性貧血的孩童常無明顯的臨床症狀,所以常會被輕忽。缺鐵性貧血會發生於各種年齡,通常剛出生的嬰兒體內還含有足夠量的鐵,但出生6個月後,對鐵需求較高,也是大腦發育黃金時期,缺鐵性貧血會影響嬰幼兒心智及運動能力的發展。研究發現,幼兒時期有缺鐵性貧血者,青少年時期,認知能力較幼年無缺鐵性貧血者為差。
+ s/ Z. K3 J& z9 S9 E# f: C( T/ v8 x' P+ z; v* w$ h0 ]4 y
幼兒缺鐵性貧血嚴重時,會出現嗜睡、臉色蒼白、躁動、食慾不佳、活力較差、呼吸急促等表現,也可能有暈眩、口角炎、匙狀指甲等現象,或有運動耐力降低、免疫力下降等情形。吳靜淑表示,除改善飲食習慣外,也需開立口服鐵劑補充2至4個月,直至血紅素正常。
% E. I. Y" U, @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 ]+ } g4 @: l6 I3 ?: b. F
5.39.217.77:8898* _2 l2 a. J& l! M" B
鐵質豐富的食物如紅肉、貝類、內臟類、動物血、蛋黃、綠色蔬菜、葡萄乾、全穀類等;人體對於動物性食物中的鐵質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高。此外,維生素C可提高鐵質吸收率,而茶葉與咖啡中的單寧酸則會妨礙吸收鐵質。公仔箱論壇/ }' a+ w8 D" k2 @9 h g( i
; r' _+ e2 n$ B. T* U+ Btvb now,tvbnow,bttvb參考公仔箱論壇. r: p$ D2 R( j' w6 \. q
聯合新聞網
" {4 l2 M y: r& X; O: B; k4 o" {4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I7 r6 J6 M$ K$ t"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