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時事討論] 開放醫護人員救港

近日醫管局公布,面對公立醫院陷入離職潮和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將於本月刊登廣告,招聘本地兼職醫生,期望私家醫生每周可到醫院兼職兩至三天,以減輕現職公院醫生工作量。
. g* P( }3 z3 t# \7 V3 r" E7 }公仔箱論壇
9 d2 c, }. q6 [& _' k& \6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有不少傳媒就此事訪問曾經在公立醫院工作的私家醫生,大都表示對兼職的薪酬不太滿意,只是對公立醫院的特別病例有興趣,個別希望在專科研究上有發展興趣的私家醫生,才會考慮在公院兼職。看來,醫管局此舉並未能解決內科、急症科等前線部門的醫護人手不足問題。究竟香港的醫護人手是不是走進了死胡同呢?還有沒有其他更有效填補人手不足的方法呢?# [* [, \+ ^- G* o
醫療服務是要救命,但人的生命始終會完結。政府辦好公共衛生,提高健康意識,不難延長人均壽命到六十歲以上。但當人們年過六十五歲,面對天然的身體衰老,政府要再延長人均壽命的成本就會越高,事實上,人一生的醫療開支大都放在晚年,年紀愈大開支愈多,對醫護人手的需索也愈多。
5 f& S0 q& P) z* p5.39.217.77:8898面對人口老化,醫療成本也愈來愈貴,世上沒有一個政府能如上帝般創造無限資源,在有限資源下如何救助最多的人是關鍵所在。故此,引入海外醫護人員才是降低醫療成本,解決香港醫療問題的出路。' _- |, [" g9 S. S5 i& Y, @) l
公仔箱論壇9 T% Q+ J* H3 v! a
首先,我們必須面對香港醫療系統的需求爆發。香港的人均壽命在全球首屈一指,慢性病年輕化,再加上外地來港人士使用私營醫療服務,使整個公私醫療系統都吃不消。誠如老子所言「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醫療問題複雜多變,並不是簡單提出一個政策就可以解決本港所有醫療問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f' y/ \% F( _3 p* G1 {
前年政府打算推行強制性醫療保險,但要打工仔在強積金九折出糧下,再因強醫金而八折出糧,豈不引起反抗?最後就成為了如今的自願醫保方案,但自願醫保要為高危人士包底,健康市民未必參加,最後使香港醫療問題頓足不前。香港向外謀求減低醫療成本的方法,成為緩解當前問題的要件。5.39.217.77:8898$ V/ q. r6 v6 l" |

) `7 Q9 ?1 s- Q. M* A+ _引入海外醫護人員對香港醫療系統可謂百利而無一害,因為香港醫療制度最大困難,首推人手不足。醫管局制度官僚僵化,將多兵少,予人肥上瘦下之感,使到近年公立醫院醫生和護士逃亡到私家醫院,尤其未成為顧問醫生而又有一定經驗的醫生更落荒而逃,產科人手不足已是路人皆見,升官較難的內科也是流失重災區。如果自願醫保成事,私家醫院更見吃重,本地醫護人手猶如塘水滾塘魚,最後公立醫院人手肯定更見緊張。
: M5 t7 G' F1 U' F3 ?2 C有論者或會以為,多培訓些中大港大醫科生不就了事,但培訓醫生少則六七年,專科醫生多則十年以上,遠水不能夠近火,何況兩大醫學院再擴充,又是不是吃得消?科大曾經建議與私營醫院合作,未上馬已遭反對,可見大學間爭奪學位資源的問題並不簡單。就算醫生能透過本地培訓增加,其他人手密集的醫護崗位同樣難以滿足需求,港府最近打算重辦已停校的護士學校或是一途,但也是杯水車薪。
5 r+ X5 ~' i, s' U- M$ `8 N公仔箱論壇
5 M, Z; Q$ B' \$ j公仔箱論壇香港醫護人手不足問題源自97回歸以來,香港取消了接納英聯邦醫生,以及海外留學再經考試的醫科生來港執業,使整個醫護界失去了人手自然調節的機制,就算本地醫護畢業生全部留港,也無法滿足當前需求。根據香港法例等113章《醫院管理局條例》,醫管局的成立是要管理及發展公營醫院系統,當中包括要「吸引、激勵及留用合資格的職員」,但醫管局對吸引海外醫護人員的工作卻不見成效。1 E" G' ]5 s  e7 F0 F
這沿於來自既得利益者反對的勢力,早前醫管局於公立醫院擬聘請海外醫生,就惹起醫生工會及醫學會反對。當然,任何既得利益者都希望替現有特權和利益築起厚厚的城牆,以保自身的地位和利益不受動搖,先反對海外醫護人員來港爭工作,那管香港整體醫療問題無法解決。tvb now,tvbnow,bttvb- ]: z+ v' P$ D* @

  G" x) b5 d& T9 D. R3 Btvb now,tvbnow,bttvb醫委會主席麥列菲菲要求就醫管局聘請海外醫生來港執業設限,要求醫管局未能於本地成功聘請醫生才能考慮。身兼醫委會成員的醫學會會長蔡堅更轉移視線,要求引入海外醫生時,不應將內地醫生排除在外,以香港市民對內地制度信心不足的弱點,替自身群體利益護航。tvb now,tvbnow,bttvb) W! _6 A" N4 ^
所以醫管局至今僅曾聘請2名海外醫生。公立醫院面對目前有約200個醫生空缺,也只能嘗試招聘約20名海外醫生。但引入海外醫生只屬臨時措施,對本來在海外也能得到優厚待遇的醫生而言,根本沒有吸引力,除非政府能將引入海外醫護人員制度化和常規化,讓海外醫護人員能有全盤考慮,甚至鼓勵本地學生到海外考取醫護資格,再回港服務,才有望解決培訓不足的問題。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X. H2 K( U+ \0 J2 l# v( x: Q

9 p8 Y8 P( c1 k*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在引入海外醫護人員方面,經常與香港比併的新加坡就有比我們聰明的做法。早就脫離英聯邦的新加坡在2007年就因為大量專才湧入,新加坡的醫生人口比例跌至已發展國家中最低。新加坡衛生部官員曾親自到英國和澳洲等英聯邦國家,游說在當地留學的新加坡籍醫科生或執業醫生回國工作。
# i3 d! z6 U' ~, l8 A) _; h8 y5.39.217.77:8898到了2009年,新加坡更大刀闊斧,對象擴闊到外籍人才,宣布要從「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裡的發達國家引入一千名醫生。OECD的成員國包括有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法國、德國、希臘、冰島、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日本、芬蘭、澳洲、新西蘭 、墨西哥、捷克共和國、匈牙利、波蘭和韓國。這些國家都是在醫護人員培訓上有嚴格要求的地方,使新加坡的醫護人手壓力大減,質素卻沒有降低。7 |$ y" P7 z% i
- a3 \' c/ |" \5 O7 b1 m
現時,新加坡四成的醫生是海外回流,新醫生更有三分二來自外地。醫生人口比例也從07年的1.5%升到今日的2.2%,高於香港的1.8%。此外,相對醫療事故頻頻的香港,新加坡的人均公共醫療支出卻是香港的百分之65%,可見引入專才的效果。0 d1 k7 E% |1 S! c* h( T/ z' L! S$ {
新加坡在語言上無疑比香港有優勢引入海外專才,但香港也可以同時引入醫護翻譯專才,以至仿效香港成立醫管局前,替海外醫生設立特別職位,專職處理較少引發溝通問題的職務。6 B2 h' ~# {1 C5 E
( f- d0 j5 P  u& t# b
現時公立醫院提供的住院服務已佔市場九成多,私家醫院提供的服務不足一成。要打破公私營醫療失衡,單靠自願醫保計劃肯定失敗,只有將引入海外醫護人員來港制度化,才能建立有利私營醫療發展的空間,封關鎖國,只是通往失敗之路。
) |! h0 K# }4 [; _公仔箱論壇
. f6 `9 y: s3 z, wtvb now,tvbnow,bttvb撰文:何民傑
畸形人類研究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