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港澳台] 信報社評: 臨別秋波仍有為 梁特雁過盼留聲

行政長官梁振英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有兩大特點,其一是他自稱五年前的競選承諾基本上全部落實,其二是他隻字不提任內最受關注的政改方案被否決。顯然地,臨別秋波的特首很希望雁過留聲,讓後世記得曾經出現過一位嘗試為香港解決長期積壓下來的問題的最高決策者,於是他費了不少筆墨總結處理「民生無小事」的競選承諾,政改方案的敗筆不提也罷。
" e$ f; B) F1 m公仔箱論壇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y$ C+ c, n4 P" w; V; s% O6 z
關於競選承諾基本上全部落實這一點,力爭入閘競逐特首的退休法官胡國興不但不同意,甚至認為梁振英欠香港人一個道歉。胡官表示,梁振英當年參選的政綱承諾,遇到分歧要認真協調、多聆聽、多包容、尋求共識,他在這方面完全沒做到,社會在其管治下十分撕裂,主因就是政改失敗,他應該向市民致歉。
/ g% @0 C0 k# b) @8 _& n, H! T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公仔箱論壇( h9 T8 d' V5 p) Z. y: D
政改方案被否決隻字不提,固然算不上有擔當,但在這個特殊的時空之下,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G- Y( l! I* y; z
. L6 z9 w5 s8 f' E7 m時空之所以特殊,主因是梁振英放棄爭取連任,他的政策必須由繼任者延續,正如我們日前所言,他的《施政報告》其實是各參選下任特首者接受挑戰的考卷,是否照單全收並且落實接力執行其政策,將會影響到選情。假如梁振英在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政改方案被否決,少不免又會引發激烈討論,道歉是幾乎肯定不可能的了,反而很大機會將矛頭指向方方面面的「敵對勢力」,屆時刺激起群眾的神經線,又是一番唇槍舌劍,爭辯個沒完沒了,不利於各參選者的拉票工程。不提政改方案被否決最大的好處是給予各參選者自由發揮的空間,是否把重啟政改納入政綱悉隨尊便。
' I& o' Y3 [* m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H- U- O" y: d- ]- w( N. _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至於梁振英希望名留青史,絕對可以從其完全不像是任期只餘不足半年的大動作看得出來,準備推出的大計預料未來十年涉及過千億元庫房開支,所以有觸覺敏銳的記者問道,是否趁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離職就開大水喉?眾所周知,曾俊華的哲學是「審慎理財」,經常被批評為「孤寒財主」,梁振英則主張「適度有為」,認為「積極不干預」理論已不合時宜,兩人不和的傳言甚囂塵上。昨日,梁振英不諱言對於曾俊華當年的人人派錢六千元方案不苟同,既分薄執紙皮婆婆的錢,而他根本無此需要,故一直沒領取。
2 B. R4 h6 M, X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 U( `/ S. r. b% A5 f
各項大動作之中,包括最具爭議性的逐步取消強積金對沖,在劃線日期後,僱主強積金供款不能用作對沖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建議將遣散費及長服金的計算方法,由目前服務滿一年可獲月薪乘三分之二,調低至二分之一,即打工仔在新制度下強積金不會被對沖,但一旦失業,所得遣散費及長服金會減少。單是這一項政策,未來十年可能少收最高達一百八十億元稅款。
! ?' C; I7 ^3 D8 Ftvb now,tvbnow,bttvb5 N6 j' j: D% }& P$ U
取消強積金對沖對於勞方來說,未必完全滿意,因為遣散費及長服金會縮水,但基本上可以接受,可是資方則極度抗拒。代表商界的立法會議員張宇人直言,取消強積金對沖等於「打劫我荷包」。接下來的問題是,在選委會手握一定票數的商界,會不會支持一個贊成取消強積金對沖的特首參選人?梁振英的告別作仍相當有為,無可避免為特首選戰埋下地雷,且看各參選者如何拆彈。3 S  A3 `# [& H( C# V+ g, h/ N# L

- c& Z9 y+ S) r: Y) \0 Q. _要雁過留聲,梁振英最想別人記得他的功績是什麼?應該是他口中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他昨日以前特首董建華的「八萬五」建屋目標為例,指開始時大家認為供應不夠,但金融環境變化導致樓價大跌,便說政府做得太多、力度太猛,他表示:「大家今日認為政府過去五年做得唔夠,如果有一日,樓市重現九七、九八年情況,大家唔好話,當年嘅特首梁振英做得太多啊。」0 `9 \) ?3 f1 J: ?2 L$ F" y0 @
) s* s4 H8 F& d4 U/ x  J& B* V
無可否認,梁振英在土地及房屋問題上付出很大努力,可惜因覓地艱難,樓價迄今依然居高不下,公屋輪候冊上的名單愈來愈長,孰功孰過,尚待日後的史家秉筆直書。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