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職官員為啥總是“靜悄悄”復出
, 描述: 劉 鵬
12月1日,有關江西“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被免職的宜黃縣委書記和縣長,悄然復出的消息開始在網上流傳,稱“宜黃前縣委書記邱建國將出任撫州金巢(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宜黃前縣長蘇建國任撫州市公路局局長”。撫州市公路局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蘇建國履新消息屬實,“已經來了一個多星期”。(據11月3日《南方都市報》)
# U+ v8 x8 d) v9 C7 y( |1 ]5.39.217.77:8898/ B- C' Z, n/ R' S9 {
筆者認為,沒有人想把受過問責的官員“一棍子打死”,也不可能。從理論上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從實際操作上來看,問題官員復出,宜黃原縣委書記和縣長並不是第一人,也不可能是最後一人。公仔箱論壇" p& y/ R" G8 j5 }* m
5.39.217.77:88987 ?9 _0 p7 M9 v1 B6 O6 g% o/ M
就中國目下的幹部管理與評價制度來說,受了免職等處分的官員,被免去的只不過是之前其所任的職務,其勞動權甚至幹部身份都是存在著的。讓他們在查清問題、承擔了相應責任之後,再找個合適的崗位,重新加入到“為人民服務”的“公仆”隊伍中去,並無不可。問題在于:作為公共事件中被免職的官員該如何復出?能不能別總是“靜悄悄”的?
. a! _0 [/ U. Y公仔箱論壇) U& D, z7 h" N2 b0 N6 w
比如,那些受到免職等處分的官員,在事件當中到底有多大的責任?是否已經悉數承擔?其復出是否符合幹部任免程序?新的工作崗位是如何確定的?等等。這些問題為什麼不能公開化、透明化呢,為什麼不敢接受公眾的監督?具體到宜黃原縣委書記和縣長復出的問題上,從2010年9月10日“自焚”發生,到如今已經一年有余,相關部門對原縣委書記和縣長的立案調查工作顯然已經結束,為什麼不把調查結果和重新任職的理由公之于眾?: R: }* i( F. e
5 u/ }3 u% M. J1 i/ v- z) b9 d: w公仔箱論壇不是說免職幹部就得把曾經的過錯背一輩子,也不是說免職幹部復出就一定有貓膩;但既然曾經被免職,再次復出,總應該有一個公開接受人民監督的姿態。什麼也不說,什麼也不交待,就復出了,說是 “低調”也好,“靜悄悄”也罷,都難免讓人覺得,其背後隱藏著自知理虧和自證貓膩。這樣的復出,豈能不讓人糾結? |
-
1
評分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