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耳光教育”的生命力為何如此頑強?

 ,  描述: 滕朝陽
據媒體報道,海南省定安縣德才學校一名初中生因打乒乓球起了衝突,把低年級同學的眼睛打腫、鼻子打出血,于是該校的體育老師、班主任、副校長三人連扇其7個耳光,導致這名學生左耳失聰。5.39.217.77:8898' {; ~8 h3 m, S4 |

1 O( t/ v0 S1 [$ h/ N0 c公仔箱論壇事件是新近發生的,令人瞠目結舌,難掩憤慨。然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卻是一條“舊聞”。這不就是極其典型的“耳光教育”嗎?幾年來、幾十年來,人們見過的“耳光教育”不知道有多少,抨擊此種野蠻教育的聲音也不絕于耳,但“耳光教育”的生命力似乎還挺頑強,時不時要露一小臉。讓人頗難理解的是,曾經為“耳光教育”受過處理的學校、老師亦不知有多少,為什麼還是有人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此類“全武行”呢?
6 T0 D8 s1 X5 }8 P6 E! p# x7 ?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 b! w1 \( U" J
老師打學生,沒有任何正當性可言。3個老師對一個學生連打7個耳光,則只能說明他們對打學生毫無禁忌。他們想對初中生的不當行為加以否定,卻以更不當的行為實現了對自我價值的否定。當初中生欺負低年級學生之後(如果老師盡到了監護責任卻沒能制止的話),老師不聞不問當然是失職,但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加以解決,比如通知雙方家長到學校協商處理,該道歉的道歉,該賠償的賠償,該處分的處分,老師無須扮演以暴易暴的俠客。學生左耳失聰與被打耳光有何因果關係,自然要經過科學論證,不是家長說了算,更不是老師所謂學生耳聾是“由家族遺傳所致”就可以撇清。但我知道,的確有老師一記耳光下去,便把學生耳朵打聾的先例。
/ n6 T1 ^$ D* W$ c, ?9 E0 |tvb now,tvbnow,bttvb5 V) p1 v4 C- {# H( c: T" A- J
人們對被打可能致殘的學生深表同情,但仔細分辨則不難發現,同情的不過是學生所承受的嚴重後果,而對被打則遠未形成一致的反對立場。在一些人看來,對學生“打”是不妨事的,不過要講究打的方式方法(比如打屁股是可以的),要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比如下手不能太狠);適度的暴力不僅是可以的,簡直就是有效教育之必需。這可以視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一類傳統觀念的余韻,也是包括“耳光教育”在內的暴力教育迄今不絕的思想基礎。事實上,在今天的農村,只要不發生嚴重後果,老師打學生是被容忍的,就像家長打孩子習以為常且不以為非;而在城市,這種“熱暴力”已逐漸讓位于“冷暴力”。不過,或許也有例外,比如有人花樣翻新,總結出“好孩子是打出來”的所謂“成功經驗”,似乎還得到不少城市家長的追捧。5.39.217.77:88983 L6 U3 h6 J8 I' f
公仔箱論壇* f# q6 m9 C) B8 t. Z; U& \5 A
無論後果如何,老師打學生都不應被容忍。有的老師不從正面吸取教訓,“發明”了學生互打耳光法,雖未“親自”動手,同樣難逃責任。更何況,打人打順了手,方式方法也就不那麼講究了,對方的承受能力也就顧不上考慮了,出事是遲早的。公然推行“耳光教育”的雖是極少數,但“耳光教育”陰魂不散,是教育進步的絆腳石,也是教育界亟待洗刷的一個恥辱。

對學生動粗是發泄而非教育

    從家長毆打孩子,到老師毆打學生,聽上去都為的是教育其成才,實質上是宣泄失敗的情緒,已與教育無關。2 t7 P5 t; z, @
    體育老師打了3個耳光、班主任打了兩個、副校長打了兩個,7個耳光使海南定安縣這所名叫德才學校的學生小壯左耳失聰。在教書育人的學校竟有如此生猛的暴力,令人嘆為觀止。
6 b" Y; }. `- L/ [/ D! l. [; t  h5.39.217.77:8898    打學生耳光,顯然不是泄私憤,說是為了教育學生,但實在難以令文明人信服。這不是這些老師將惡劣、暴躁等負面情緒宣泄在學生臉上,又是什麼?
2 N9 b/ z! @  N. F5 b; Y    這起事件的導火索,是小壯與其他低年級學生因打乒乓球起了衝突,並將其中一名學生眼睛打腫。但是,學生之間衝突的暴力性,容易遮蔽老師應當公正地處理學生衝突的理性,迅速地使老師們站到被打學生一方想為其伸張正義。至此,老師們的感性即被點燃,而老師們平常淤積的各種負面情緒則是絕佳的燃料,最終燃起的火焰使老師們都滑向了感性的極端——失態的暴力。在老師們伸出手的那一刻,老師就從事件中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淪為了以暴易暴的另一方。
' d% W! I$ U5 V2 T% L( Z    每個人都會淤積各種負面情緒,又因為種種原因而得不到釋放,一旦被某一事件觸發,就往往會幹出驚人的事來。事後自己冷靜一想也會對自己的衝動感到不解,且同樣的事情在心情好和心情壞時,人們的態度和行為往往截然相反。為人師表者,最應當克制自己的這種感性衝動,防止個人的負面情緒被誘導和點燃。因為學生之間的糾紛常見,老師們若不注重這種克制,負面情緒就會導致事情失控,一起學生糾紛往往就會從對學生調解處理的教育始,以宣泄情緒的暴力終。5.39.217.77:8898$ q8 W, Q0 b" H# q5 _9 `; ]
    為人師者,打學生是最應該擯棄的。因為打學生這種手段,根本不屬于教育的范疇,不能因為老師打了學生,就美其名曰是一種教育方法只不過不好而已。從家長毆打孩子,到老師毆打學生,聽上去都為的是教育其成才,實質上都是宣泄失敗的情緒,已與教育無關。而且,打人是一種違法行為,尤其是毆打未成年人,法律更加不容。對于學校和老師而言,打學生應當是紅線,決不可逾越。tvb now,tvbnow,bttvb9 _5 ]  S- J! P8 ?4 y
    老師教育學生,尤其是處理學生之間的糾紛衝突時,應當有一套制度規范,使老師的行為始終受到規約,使處理問題的本身成為一次成功的教育。(吳喬)
1

評分次數

  • aa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