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飲可以怡情,特別是在佳節,品酒可以增加聚會氣氛,帶來歡愉感覺;不過,飲酒過量會有嚴重不良後果。有藥劑師組織還指出,借助解酒丸避免醉酒並不可靠,最好辦法還是好好控制,養成良好酒品。5.39.217.77:88989 y8 N) q9 k0 M+ O% n/ X
9 |5 N- l2 Q `8 j公仔箱論壇飲酒助慶,令人感覺輕鬆,有人擔心酒量不夠,無法盡情享樂,或在鬥酒時示人以弱,於是借助服用解酒丸,希望能夠多飲兩杯,甚至千杯不醉,酒量過人。不過,有藥劑師組織指出,市面的解酒丸,缺乏臨證明解酒效能,市民服用後大量飲酒,有可能中酒毒,嚴重危害健康,若有人以為服食後可以快速解酒,令自己駕駛能力回復正常,隨時會出事,誤己誤人。
* A, d { U0 R1 a. ~% X9 x公仔箱論壇
% V: b* N8 Y0 o" U6 c+ [; z5.39.217.77:8898為食扣喉自討苦吃
9 }, N; z1 w2 S+ k/ G公仔箱論壇
* k# P* T6 S: h公仔箱論壇暴飲暴食,對身體健康有害,道理顯淺不過,正如 為求盡情口腹之欲,有人借助消化餅,有人扣喉吐出食物,非但無益,而且過程絕不愉快。飲酒過量,醉倒街頭,害處除了有損健康,還可能因為神智不清闖禍,而且酒後宿醉未清,頭痛不已,變成苦比樂多。
$ A: Z: i! P" c#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I, y0 f2 `+ G# @8 Y3 C: L# U) s公仔箱論壇愛酒之人暴飲買醉,絕非理性明智的做法,飲過酒的人都知道,淺酌是令人最輕鬆的,微醺狀態感覺最好,但飲多少才有這個效果,會按個人體質和飲酒經驗有差異。醫學界指出,人體分解酒精的工作由肝臟負責,肝臟的解酒能力,會隨飲酒增加而提高;換言之,就算不服用解酒物品,只要飲酒機會增多,慢慢酒量就會增加。
3 s+ g9 D1 R8 r) W9 @; A( f S9 `tvb now,tvbnow,bttvb
) ^# q9 L, j8 K: k. i6 p2 y; @人體對分解酒精有適應能力,如果一味追求醉酒的痛快感覺,往往會愈飲愈多,一旦養成酗酒習慣,難免破財傷身,所以,「最符合效益」的飲酒方法,應該是恰恰飲到微醺的感覺,就適可而止,這樣肝臟承受的工作量不致太高,下次又不必加大酒量,長飲長有,都不會對健康造成太大負荷。
) d% J' k# }( O5 G公仔箱論壇
# N4 n* ]+ P" ]; W增強教育免受誤導
0 r/ L- Z4 X7 atvb now,tvbnow,bttvb& m( G0 X3 {8 `% u$ f
有人喜歡狂飲,多少是享受過程中豪邁的感覺,覺得只有這樣才能盡興,這種想法其實是心理因素使然,認為只有無拘無束放量豪飲才是瀟灑浪漫,但其實細心一想,假如飲酒要先服解酒丸才作豪飲,根本等如借助消化丸後飽餐,整個過程是勉強而為。與其如此,何不改為淺斟細酌,以有限的酒量,享受最高的雅興,所以喜歡杯中物的人士,與其追尋可以千杯不醉的解酒藥,不如調整心態,養成重質不重量的酒品。
( y) u, T1 ~* `1 {tvb now,tvbnow,bttvb5.39.217.77:8898+ [' T( v& K$ p1 W
坊間千奇百怪的解酒藥,效力如何言人人殊,如果任由自吹自擂,令消費者受到誤導,的確可能產生各種不良後果,有關當局應該研究是否要針對這類產品,發出說明指引,或者在消費者層面加強教育,以免好酒人士有恃無恐,結果酩酊大醉出事。
C B B& n7 Y: {4 g0 p
/ S) Z+ h9 q* Y; t* a: I+ ?tvb now,tvbnow,bttvb
8 n3 {" b2 w2 B5.39.217.77:8898星島日報社論 tvb now,tvbnow,bttvb9 `8 e+ ]% y4 B* M!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