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智庫﹕喉痛火燒心 胃酸倒流作怪 3 H8 N/ W' x, m7 W. p: v: Y
公仔箱論壇0 T* Z q1 z* r# W4 I, T0 |& G
飯後入睡感到胸悶氣短,胸口有如「火燒心」,未必是心臟病徵狀,可能是胃酸倒流。(資料圖片)
: ?2 a* e7 Z6 R, G公仔箱論壇
 tvb now,tvbnow,bttvb: F# u5 G- o) t! T( l
2 m/ ^2 d- W; U: K* p; P, j公仔箱論壇
編按:春節期間,飯局不斷,大魚大肉應酬到深夜,回家倒頭便睡,卻感覺胸悶氣短,胸口更似「火燒心」般,出現灼痛感,以為是心臟病徵狀,其實可能是腸胃負擔過重,出現胃酸倒流。長此以往,輕則食道發炎潰瘍,重則患上食道癌,及早治療,改變飲食及作息習慣,才能防患於未然。 ( T+ B3 D- j( K$ l6 y5 u) @5 I
港人生活忙碌、食無定時,很多人都試過睡前感到胸悶,噯氣後感灼痛。有內科醫生估計本港約40萬市民患有不同程度胃酸倒流(GERD),每年新症高達4200宗,較10年前上升近3倍。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十八九歲患者比例上升,且多屬肥胖人士。
+ p# {! Q- u8 h2 J- {/ `) \5.39.217.77:8898
初期症狀易忽略 食道被灼傷 公仔箱論壇% m# d* \) g8 Z1 w6 k1 n
胃酸倒流其實是胃食道逆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 Disease)的俗稱,顧名思義是指胃內的食物與胃酸倒流至食道,症狀包括嘔胃氣、心窩有灼燒感、吞嚥困難、上腹痛等,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到喉嚨或胸腔有痛楚感時,又容易誤判為心臟病或喉嚨痛,此時食道已被胃酸侵蝕受傷。
2 g( `" r7 g1 e5.39.217.77:8898
胃酸倒流,是因為食道與胃中間的活門運作不正常所致,通常人在進食時,食物經由食道進入胃,會通過單向的活門,即食道下端括約肌,這一道活門的功能在於防止胃內食物與胃酸倒流進入食道。
9 d. f" |& |0 v H*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活門不正常的運作導致胃酸倒流,而不正常的飲食習慣容易造成活門的不正常運作,如三餐不穩定、經常消夜、飽食後即刻入睡等,因為食物在不完全消化下,躺臥造成胃下垂,使活門括約肌鬆弛,活門不正常開合而未能發揮正常作用,造成胃酸倒流。
1 g8 v( v/ P* ]1 T8 c G- w公仔箱論壇
若是肥胖者,則因為腹部脂肪較多,容易給胃部更大的壓力,而有較大機率發生胃酸倒流。
) n8 n* v$ R: [! O* l公仔箱論壇
可致癌前病變 及早就醫 . K7 x( ~- a; @5 U' o, t1 _
大多數人知道胃酸倒流,卻不知胃酸倒流的病徵與成因,即使已經出現胃酸倒流的徵兆,也不知道自己就是胃酸倒流而延緩就醫,長期更會引致食道發炎、出血、潰瘍、收窄或癌前病變巴洛氏食道症,有較高的機率罹患食道癌。因此患者應及早請教醫生及接受內窺鏡檢查。 tvb now,tvbnow,bttvb/ A+ U2 u0 R0 f2 i) p. v! i
若長期出現以下症狀應立即就醫,如胃酸倒流至食道、長期喉嚨痛、吞嚥困難、胸口有灼燒感、上腹部疼痛等,因為胃酸倒流的治療需要患者改變作息的配合,通常會有漫長的治療期,更應有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心態。
/ p4 J7 ~ w) c5 n# [( W
健康智庫﹕睡前兩小時不宜進食 公仔箱論壇 L2 N, w8 \! x
/ z4 x% n5 p9 M- P# ~要有效治療胃食道反流性疾病,患者可從改變生活習慣開始,包括少食多餐、少吃油炸及辛辣食物,於睡前兩小時避免進食,亦可透過藥物治療,治療胃酸倒流的口服藥物包括抗酸劑、促胃腸蠕動劑、H2受體抑制劑,以及質子泵抑制劑,當中以質子泵抑制劑的療效最佳。
6 L7 \5 Q6 u! G
改變生活作息 戒煙酒消夜
; |& Q) o) E( P: [ }. j
從胃酸倒流的成因,可知預防此症須從生活作息做起。
% B( T$ G! j* j" L9 X" `. K' w% `公仔箱論壇
(1)避免消夜,睡前不宜進食,或吃飽後不宜馬上入睡或臥躺,以免胃部有未消化食物
9 |. r& a# c7 k) j: ?tvb now,tvbnow,bttvb
(2)戒煙酒,其他如咖啡濃茶汽水等刺激性食物都會刺激胃部分泌胃酸,也應一併禁口或酌量進食
& i$ C: k( c5 Q! u o9 u9 v$ s
(3)衣褲不宜太緊,腰帶不宜扣太緊,會給予胃部過大壓力 5.39.217.77:88987 z% C% ^7 B8 z9 T, v
(4)減肥,除了避免胃酸倒流,過於肥胖也容易導致其他疾病
( t7 M& U5 i F. D- f1 O- t1 z7 `
文: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姚志謙 圖:KyKyPy3HuK@iStockphoto、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