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電/從德國大選過程中的政黨表現來看,德國社會民主黨可謂“高開低走”。從最初的“舒爾茨效應”到接連在幾個重要的州選舉中失利,再到電視辯論中表現平庸,甚至已經做好姿態,直接開出組建“大聯合政府”的若干條件。這種種表現都折射出此次德國百年老黨——社民黨欲振乏力的困境。 % K/ R& Q' f/ J8 h1 s: @/ k5 h
$ m( V) c' g. y! X
選民變化和左翼分化 tvb now,tvbnow,bttvb0 I7 U: A0 b& ~0 m7 o* Z% v
公仔箱論壇; X. Q0 l! G# @2 J. Y# ?* C
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德國式矛盾”,因為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大多數德國選民也沒有支持主張社會公正的左派社會民主黨,而讓主張社群與種族主義的納粹力量登上權力頂峰。導致這種矛盾越加突出的原因主要有:
' y) w) D. o3 R" z" \' [4 k* r7 I
5 r5 N+ Z' x* O* w! b7 d公仔箱論壇 選民基礎發生了重大變化。產業工人與公司雇員是社民主義政黨傳統的選民基礎。這些人群的普遍特征是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在德國三大中學類型中,他們基本都畢業於普通中學與實科中學,而較少來自擁有高考資格的重點中學。在20世紀50年代,前兩種中學畢業的學生占受教育人群的60%—70%。但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工人和小雇員等傳統社民主義核心選民已成為少數,僅占整個選民群體的20%—35%。 5.39.217.77:8898" s* E; D) @& `; d t
+ y8 ?7 e7 C1 P& a% R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左翼力量自身的不斷分化。傳統的歐洲政治格局是社會黨人和基督教民主黨人的二元結構,但是伴隨著經濟增長與人民需求的不斷變化,社會民主黨壟斷左翼力量的情況被打破,主張環保與安全的綠黨以及民粹主義政黨異軍突起。德國左翼陣營目前已“一分為三”:傳統的社民黨只占50%,生態政黨、綠黨約占25%,民粹主義政黨約占25%。這造成左翼力量削弱,社民黨的聲勢與實力大不如前。
5 Q9 \* B' p% ~3 e, k* w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k* ^5 E( X( u' D
對福利主義疑慮重重
# \ O& A+ }# H+ Q
5 I! s# `7 B0 I8 ^6 a$ A5.39.217.77:8898 第三個原因是“新中間道路”的負面影響。十多年前,歐洲社會民主黨盛行所謂的“第三條道路”,即向中間靠攏,布萊爾的“新工黨”為其典型,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是“第三條道路”的擁躉。這樣固然在一段時間內獲得了中間派的選票,但中間選民的態度其實還是與政黨的執政情況相聯繫,得到容易,失去也很容易。另一方面,這種做法卻大大開罪了黨內鐵杆左派,加速了左翼力量分裂。施羅德政府減少福利的制度改革,就導致大批原來的社民黨基本群眾流失。雖然德國經濟今天狀態良好應該歸功於施羅德的改革,但讓其在當年選戰中失分不少,最後改革的桃子被默克爾摘取。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8 a2 h: x" ~4 t9 g
tvb now,tvbnow,bttvb3 k( \0 o: X! I* A+ \7 P$ ~. p: d8 A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全球化浪潮使選民對“歐洲福利主義社會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產生了重大疑問。在歐洲面臨危機與挑戰的今天,不解決這個問題,歐洲社會民主黨將難以扭轉頽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