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吳子嘉昨日在該報撰文指出,儘管“張王會”的出現,並不能無限延伸成“馬習會”有望,但如果國、共之間能進一步發揮想像力,在敏感的主權議題及政治現實中化異求同;同時,馬英九也能夠展現維持兩岸政策穩定性的決心,讓習近平願意替雙邊領導人的會面承擔所有責任,那麼,“馬習會”將指日可待。
& l1 I) ?' ?3 ^; G' r$ Z- y5.39.217.77:88982 M/ C2 `) n' d; t
該文章說,“張王會”不是歷史的偶然,而是經過無數鋪墊工作後,兩岸發展下的必然。如果進一步拉長軸線,以俯瞰的視角來觀察這場會面,會發現台灣及北京當局,似乎是有默契地以三個階段,推動兩岸關係進入新的進程。這三個階段,分別就是摸石過河的實驗階段、處理兩岸官方頭銜障礙的突破階段,及兩岸展開政治對話與接觸的成熟階段。
& q- [7 K% K2 z$ {" u0 S! Ztvb now,tvbnow,bttvb4 B# q( k S7 B
我們認為,吳子嘉上述的分析與評估,很有價值。
/ [* N6 ?/ o ^- o9 Q4 d+ k5.39.217.77:8898
1 U. S, v% t$ W6 t* S6 H' w( E5 o 如何評估“張王會”?當然不可以從靜止的角度來評估,必須從動態的角度,也就是要從發展的角度來評估。如果不是求兩岸關係的新發展,張志軍與王郁琦又何必要在如此困難的狀態下會面及交換意見?我們看得到,王郁琦勇於進取,張志軍包容大度,終於使得難上加難的“張王會”達到了突破性的成果,十分難得。 tvb now,tvbnow,bttvb6 Y# z" P; Z) h2 e% s' Y% l7 x
8 d0 A n8 m" J+ T. t: Y2 s5.39.217.77:8898 王郁琦勇於進取,張志軍包容大度,這其實是兩岸當局必須具備的素質。如果沒有這樣的素質,兩岸關係會出大問題。台灣方面如果事事怯步,必然失去大好時機。大陸方面如果狹窄算計,必然導致兩岸關係寸步難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