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倫納﹕勤或有功 戲豈無益?
4 e4 \2 S8 t3 y
& g' x! ^* d: ztvb now,tvbnow,bttvb
9 e! r: j+ P0 m8 Y/ v- P( q近日有一則在華人之間不算新聞的報道,說一位3歲大的小孩不願上學,遇書即哭。原來她要念兩所幼稚園,每天上、下午都要上學,放學後還須默寫日間所學和閱讀課外書,希望為將來升讀小學做好準備。她的母親是西醫,婆婆是退休幼稚園校長,對西式兒童學習心理應有相當認識,卻脫離不開傳統中國教學方式的影響。這不單是香港,即使身為耶魯大學教授的華裔亦免不了這種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去年她發表的《虎媽的戰歌》一書,雖然在太平洋兩岸引發熱烈討論,卻無法達成共識。一個原因,我想是對學習的目的弄不清楚。
: ?. A6 B6 q2 U5 ?3 u; I) r公仔箱論壇
) Z! e0 ]% W* b9 u公仔箱論壇學習之目的/ e- z9 m. J3 G) X& x+ o7 Y* i! T
公仔箱論壇0 ~2 d/ Q! G: A; U' F. q6 I9 m
《三字經》中有一句說話「勤有功,戲無益」,影響了華人的兒童教育至少700多年,這句說話中最受忽視的字眼是個「功」字。無論功字代表功效(effectiveness)還是功率(efficiency),都離不開「有功於什麼目的(purpose)」這個最終的問題。目的弄不清,勤力只是一股習慣,功率可能很低,甚至全無功效,比如說,勤練武功,若果是為了健身,當然有功,若果是為了搏擊致勝,不如練習射擊!一枚子彈,便可廢一生功力。勤力的方向若配合目的,會產生一定功效,但功率未必高。勤力若果成為自恃的憑藉,以致學而不思,降低創新的意願,只會導致平庸。
$ A) u- e% \( S# e N/ X0 b5.39.217.77:8898
4 y4 ^5 G* b& V t K Y8 A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三字經》是儒家著作,儒家的學習目的很清楚──是為了修身和當官,雖然未必有助於行政效率,卻可滿足進入仕紳階層的標準。科舉取消後,學習的內容改變了,學習的目的未弄清楚,學習的策略卻如舊:勤讀和覑重記憶。從國內盛行「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說法,和國外華裔父母催促子女選讀專業科目的做法看來,科舉後華人讀書的主要目的可以歸結為:為了求取高薪和穩定的職位。針對這個目的,勤力念書以往幾十年間曾經有效,現在則功率愈來愈低,甚至失去功效。
3 H0 a" j$ `, o" Y
0 i$ D) E- }8 q% i" o& `在傳統中國,有機會讀書者只屬少數,勤力者名利穩保。在20世紀中期的香港,經濟受限於國際形勢,不需要很多有創造力的人才,粗通英語,正宜作白領買辦,勤勤懇懇便堪溫飽,記誦方式的局限未彰。在經濟發達的歐美,以往經濟穩定時,不勤力也可過舒適生活,如今失業率高踞不下,在英國,沒有名校學位便難晉身高層;在美國,念個碩士並不保障找到工作,有了工作而不繼續進修,遲早會被同行超越,在科技和理性管理急速發展下,有時整個行業或整類職位都被淘汰。中學教育在內地愈來愈普及,香港的大專課程亦急增,大中學畢業生日多,單靠勤力不足恃。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G3 |* P+ F! P9 F* f
7 ?% D% k$ Y/ v$ U+ I# }tvb now,tvbnow,bttvb筆者接觸過不少華裔和歐美學生,也有相當同學留學各地,個人的觀察是中港台學生明顯地比歐美同學勤力,背誦式的訓練也有助於應付選擇題式的考試,因而在大學一二年級的成績較高,但此後優勢漸減。原因不單在於覑重記憶的學習方式不利於創新和解決問題,還在心理疲乏,尤其是就讀於自己並不真正感興趣的學科。即使苦學成功,拿到博士學位,工作未必愉快,表現較慢,晉升也較慢。tvb now,tvbnow,bttvb' `3 Z) A. I9 r' P
5.39.217.77:88988 X6 K# {4 j; @! H, P
「遊樂、熱情、目的」5.39.217.77:8898. E& _6 e+ i7 w$ A1 l2 ?- Y
公仔箱論壇9 ~% D$ r! g1 e: Y) t/ m) U3 r) t
歐美學生願意深造的比較當地人勤力,但仍不像華人那麼苦學,在校內外依然玩得開心,對功課則抱著玩樂的熱情,較易把課內外的角度帶入研究課題,較易引發新意。在歐美,玩樂不等於怠忽,玩得愈入神,愈講究認真。習慣以玩樂態度處理新主意,愈能接受挑戰,廣集眾意,新意會更穩健和深入。
0 a0 c/ q# C5 V l3 @5 N) }( O/ Otvb now,tvbnow,bttvb5 J2 B4 U4 z. z- X8 T6 D
但這類學習方法在大學研究院外尚未普及。最近哈佛大學出版的一本書《Creating Innovators》(創造更多創新者),則企圖推廣這類學習態度。作者TonyWagner是哈佛教育學院、商學院和公共行政學院合辦的領袖計劃教授,他認為目前美國的大、中學教育無功於創新者的培養,新時代的創新者要懂得分析、解決問題、團隊合作、百折不撓,和適當冒險。新的教育因而需要培養3p's──「遊樂、熱情、目的」(Play, Passion, Purpose)。勤力不在話下,但需熱情才能持久,遊樂和目的則有助於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提升團隊合作、百折不撓,和不怕冒險的態度,這些正是傳統華人教育所忽視甚至否定的因素。9 ^8 [* k) h# d$ k4 i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2 A% t: a/ C4 c8 P% e$ z
$ a! d. v& N% N3 E- ^: Y作者現居於美國俄亥俄州,曾任教授、研究員和行政主管,個人網址是:TomLChu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