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教育脫貧不能單靠增書簿津貼 信報社評

本帖最後由 felicity2010 於 2010-10-17 08:37 AM 編輯
' k7 ~1 G7 |6 y" [7 w% p' i' J! z! N
- ^& z, l  i9 i( P: p5.39.217.77:8898教育脫貧不能單靠增書簿津貼  信報社評
8 \* Y0 O5 y0 S% I$ I

* R$ N" \+ \9 a3 g$ z5.39.217.77:8898今年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以教育減少社會上跨代貧窮的問題,相信這個主張可得到社會普遍認同,也反映出當局在改善社會上向流動機會方面有較清晰的理解和策略。不過當局能否取得預期成效,仍要視乎相應的措施和方案,以及當局的決心。
' L0 T* e& Q6 A3 S9 d$ V5 l' K公仔箱論壇
  e% [8 t5 b* ?
政長官認為香港經濟結構向高增值服務轉型,在步向知識型經濟的過程中,因學歷和技能差異引致收入差距擴大;面對內地的競爭,低技術工人供過於求,因而收入增長相對緩慢。最近不少報道指由於基建工程紛紛展開,建造業對具專門技術的工人需求殷切,工資因而上漲;本地會計師行也願意出高薪挽留人才;但是,很多基層人士的工資水平則停濟不前。所以行政長官提出必須透過教育提升下一代的質素,增強他們在知識型社會的競爭力,從而改善生活水平。
; B0 u7 I. G$ F" d5.39.217.77:8898
! U2 M* t$ d7 r' p, Z) p
以教育脫貧並非什麼劃時代的新概念,而是不少香港人過往賴以成功的因素。去年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也點出問題所在,他指本港「今天經濟發展日益成熟,社會流動機會亦趨制度化,學歷成為個人能否晉身中產的關鍵」。不過,去年行政長官只針對未能適應正規教育的年輕人,提出以發展文化及創意產業,為他們提供另類機會;相比之下,今年《施政報告》所反映的思維顯得較為務實。畢竟年輕人即使有遠大理想,也須在少年時打好學習基礎。公仔箱論壇+ I) L9 R8 T. V, ]: o/ f9 _
, P/ ?% q7 \  m6 q
可惜洋洋萬字的《施政報告》對於如何落實教育脫貧,卻缺乏具體的說明,行政長官只承諾稍後詳盡交代。《施政報告》只建議大幅增加「學校書簿津貼計劃」的定額津貼,由目前全年四百零八元增加至一千元,同時簡化審批流程等。若當局煞有介事承諾協助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只限於提供各樣津貼,則是令人失望的決定。要讓學童(包括清貧學生)充分在教育得益,在乎教學質素、學習環境和教學資源等的提供,以及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等。當局應考慮學生的多方面需要而提供更全面的支援,而非一如既往,只在現有框架上修修補補。
+ w8 h2 Y7 ^" t/ T. c: e/ K5.39.217.77:8898

* `4 L% ^* I& H( a& N7 z公仔箱論壇在改善教育質素方面,當局無疑投放了大量資源,在學制和課程設計上也花了不少心思,但久為教育界詬病的是,當局對改善教師工作環節上着力不多。目前中學教師除一般教學工作外,更要兼顧學生眾多活動,更要持續進修,在沉重的工作壓力下,老師能否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應付?當局若要提供良好教育,應從減少教師工作量開始。但當局推算未來本港學生人數將持續下降,對學額需求減低,為節省資源,當局採取「殺校」、削減「超額教師」,或要求學校自願縮班,卻堅持不擬嘗試在中學實行小班教學。在當局提出自願縮班建議時,我們曾提出當局應在中學試行小班制,從而紓緩超額教師和「殺校」的壓力,同時可以用五年時間,在不涉額外資源下,測試在中學推行小班教學模式的可行性,為長遠教育發展提供有用的參考數據。如果行政長官願意如《施政報告》所言,繼續大力投放資源於教育,應重新探討擴大小班教學的可行性。
; Y5 B) x3 j. L8 |+ a* N6 h2 K公仔箱論壇
  E; e3 M0 R1 N, q) @4 a; p0 [; C$ N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及商界籌設「關愛基金」,以幫助目前綜援計劃下未能照顧的市民,但具體內容仍有待發展。目前不少私人機構設有教育基金,每年為本港成績優異的學生提供獎學金,或贊助部分學生到海外升學。既然行政長官提出教育脫貧的方針,同時又着力提升本港專業人才和工人技能的水平,何不考慮將部分基金資源設之助學金或獎學金,讓清貧學童有機會往海外升學,接受中學及專上教育或其他專業技能培訓,以進一步改善社會上年輕人上向流動的機會。
1

評分次數

  • jjwah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