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至上”的信仰者,如果恰又遵守着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的教诲,当问起:“不道德的事,你也要去想吗?”他要作何回答呢?
) a8 S' G3 w8 R" Dtvb now,tvbnow,bttvb
2 u+ F: n: X; \: t6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按照“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不道德的事”也应该被带到威严冷峻的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存在的合理性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去掉拟人化的说法,就是理性也要对“不道德的事”进行思考。可这不正是对孔子教诲的违背吗?他老人家的告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正是告诉我们不要和不道德的事情沾边,离得越远越好吗?孔夫子虽没有接下去说“非礼勿想”,但“非礼勿想”亦跟随前者偷偷融入了血脉,并能在个人实践中处处发现其影踪。/ T [& ^' y" r/ [" o, a$ t; m7 C
tvb now,tvbnow,bttvb4 e" Z; W( W( y. G! a+ J, A
不要急着说:“‘道德不应高于理性’的信条早已在自己头脑中扎下了根”,而要静心自问:“它像孔夫子的教诲那样融在自己血脉中了吗?”五千年的文化在自己身上的积淀,不仅仅是观念的传承,更是潜意识的习俗、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头脑中的观念可能会被轻易改变,但融入血脉的习俗与准则是洗刷不净的。
& K! v8 }% O: q' L: \. b
; g6 h( _% ^ q! K$ i. L' p 这种矛盾真切地存在于不少炎黄子孙心中。
+ |9 l9 G( k7 K# `6 l 6 F& E* m( E6 @5 l+ z
怎么办?
& q a( E1 y6 d6 ^/ v7 Btvb now,tvbnow,bttvb 5.39.217.77:8898& w1 l1 q$ t0 I8 z* g$ B; A' p
一种行为道德与否,人们通常用两种标准衡量:动机说与效果说。前者注重一个人的动机是否高尚,后者注重其行为带来的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但是,不管动机说更正确,还是功利说更有理,都不能任性地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甚至“非礼勿想”,因为既不能说这样做的动机在于行恶,也不能说这样的行为必定带来不好的结果。$ N* v: x; \6 F; s1 h
3 @. h0 {' z: J% z- T1 @; R 就像思维不能受意识形态的限制一样,思维也不能受道德原则的限制,道德禁区是相对于动机和行为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认识活动而言的。" |! ~7 @, b9 M% P) b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 Q+ ]3 }5 A' G/ c
用道德约束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但要用理性审视自己的道德原则。
; v" z9 o# J: `% ?+ C) _5 ~
; I7 G6 T* y) d- c* x 道德不能凌驾于理性之上!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4 m" l( P: R& t: X
1 }0 J$ I" d6 E4 r9 u公仔箱論壇 理性,不是道德禁令面前的憨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