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 S' G# _. O g6 x0 d圖:女嬰寶寶在家中通過選擇卡片回答媽媽提出的問題
, |0 F0 ]4 ^, I( W2 ~: c4 x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網絡圖片 5.39.217.77:8898: {$ X8 J) r7 C1 i# T
【大公報訊】面對一連串的整數加減乘除,簡單根式運算,這些小學生做的算術題,竟然在五個月大的女嬰茜茜可以靠心算完成,除此之外,茜茜還識得千字文。除了用「天才童星」去形容外,還有一個可能性便是「造假」,因為這個小童有點像世界杯期間的「章魚哥」保羅一樣,能百分百答中問題。
+ I/ ~/ G, d: h$ X1 otvb now,tvbnow,bttvb據《新京報》30日報道,茜茜是個乖巧的女嬰,雖然還不會說話,卻能做算術題。茜茜的母親馬女士稱,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簡單的根式運算和應用題,女兒都能做。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0 s% y$ ]& G" N; f. Y S
「寶寶,5加3除2減1加6等於幾?」馬女士手舉寫著「9」和「13」的卡片,等待丈夫懷中的女兒作答。
8 B- x; L2 ~$ d, {$ ^不到30秒,小茜茜瞪著大眼睛,用晃晃悠悠的雙手,抱住了數字「9」的卡片。隨即,記者連出三題,其中包括一道整數根式運算,茜茜作答的準確率達100%。
; y# D2 l( x2 w/ n8 T0 G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小傢伙還有絕活。」馬女士左右手分別持「雷」字和「雪」字的識字卡,舉在茜茜面前,「寶寶,哪個是『雷』字」,寶寶將手伸向左邊。馬女士一邊誇獎女兒棒,一邊在女兒額頭印下讚許的吻。 7 l4 J9 G3 Y/ f- {9 C4 |0 D) R* Z
記者增加了難度,為茜茜讀報,讓她選出所讀的報紙,茜茜也都一一選對。
' F3 }. F/ W0 X: z' Wtvb now,tvbnow,bttvb出生第一天識別「點卡」 公仔箱論壇0 L- A9 T |7 y O3 j) {/ P
住在北京富力又一城的馬女士和丈夫李先生都是自由職業者,年近30的兩人自從有了女兒,做起全職父母。茜茜家到處是識字卡,電視機、雪櫃、沙發上都貼著對應物品的名稱。 0 ]7 v% ]6 @$ L
馬女士回憶,自己懷孕期間無事可做,讀了不少書,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胎教和早教書籍,並進行實踐,「不管在家還是在車裡,我常常放古典音樂給胎兒聽。」 公仔箱論壇) G5 Q. y0 Z7 y" y$ a
孩子出生第一天,馬女士便按早教書上說的,給孩子認起「點卡」,「孩子對數字沒概念,對數字1的認識就是一個圓點。」從識別「點卡」做起,馬女士還讓孩子識別物體的輪廓卡和實物圖,讓馬女士感到欣喜的是,孩子在兩個月時,注意力可集中30分鐘。 0 z0 i e. K; f0 j
「可寶寶到四個半月時有點不一樣。」馬女士稱,茜茜對卡片「突然不愛看了」。隨後,馬女士無意中拿出兩張卡片考起女兒,女兒居然選對了她說的內容,幾次測試下來,正確率讓馬女士感到驚奇。 tvb now,tvbnow,bttvb6 p* o8 _6 I7 N3 J: Z# |
從此,馬女士開始脫離早教書,自己為孩子製作卡片,教孩子識字和算術。
/ Q" j* u2 c* U# P# Y6 x: O/ T5 R馬女士認為,孩子現在這些能力,都得益於早教。只要孩子有興趣,她會繼續堅持早教。為讓寶寶接觸英語,他們還申請了英國的互惠生在家中生活一年。 " z& b+ q, g6 o! P
「杜漫閃卡」在內地流行 公仔箱論壇$ P" T% \1 g, q
談到壓力,馬女士說:「我從不會強迫茜茜去做這些,每次都會詢問她『你想做嗎』,如果她明顯表現出厭煩,我就立刻停止,她感興趣我才做,讓她在快樂中學習才是最重要的。」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M2 ?# F6 d1 Y! {# C
談到初衷:馬女士說:「希望茜茜能在以後學習中輕鬆些,能自己學的就自學,不用像我小時候那樣老是要請家教,上補習班,負擔太重。」
9 C% V7 c0 F: W5 Y% ^# u- C7 U) Btvb now,tvbnow,bttvb中華預防醫學會早產兒優化發展工程寶籃貝貝兒童優化發展中心主任李月萍表示,茜茜父母採用的方式叫做「杜漫閃卡」,為美國人類潛能開發協會杜漫博士發明,在內地十分流行,它利用嬰兒早期大腦有類似照相的功能,實現對圖片的記憶。只要家長快樂,孩子也不排斥,這種開發嬰兒早期潛能的方式還是可取的。廣義的早教不僅要開發嬰兒的記憶力,還包括孩子在成長中的生活化和社會化,因而,她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跟風,走入早教誤區,不要抹殺孩子的好奇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