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林中斌:2012與全球暖化

本月十三日黑色星期五,世界末日片《2012》國際同步開映,各地人心惶惶。台灣剛經歷「八八水災」和本月五日的震度七級地震,更是議論紛紛。, H9 w% i! ?' f9 h2 E( {  N
美國航太總署(NASA)上周再次駁斥世界將於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一日毀滅的說法。其實,電影《2012》固然過分誇張,但是NASA全力為安定人心,說法也故意忽略一些科學事實。 公仔箱論壇% i, B6 R/ b! y6 Q( n  d

4 G# y1 |! ~# r9 k: W" S
6 i7 A' m. [" F* T公仔箱論壇二○一二天曆終點3 h4 R& R1 g. _. g0 r
電影《2012》渲染最兇的一點是:天崩地裂大難在那年十二月廿一日突然降臨。就天象來說,那一天固然特別,但它和前後多年並無非常不同。
4 {  ~$ f  R+ |# d5 E3 [$ d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您去墨西哥南部旅遊,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一日早上六時日出時,沿著太陽方向望,會看到天空銀河中心點在太陽後面,當然需要光害不遮蔽銀河亮度。其實二○一一、一○、甚至○九的十二月廿一日早上六點,您在墨西哥都會看到這現象。那麼,二○一三、一四、一五呢?也一樣。這就是地球、太陽、銀河系中心連成一條線的天象,大約每兩萬六千年遇到一次。嚴格的說,二○一二連線最直,所以千年前的馬雅天文學家以那年做為他們天曆大周期循環的終點。
* t6 Z% q! A( X. H4 M, @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如果這個「天體連線」會對地球帶來災禍,那麼災禍早已開始。您或許已經觀察到近年各地天災人禍頻仍。根據NASA網站,它不認為天體運行和地球的災禍有關係。它只承認「全球暖化」是各種災禍的原因,而全球暖化又全是人為造成的,這是個保守的官方說法。作為國家科學機構,如此發言可以理解。 : g; w, M4 ]' v- ?

/ C$ L& Z# R9 u2 U$ E( `
% y0 y4 `9 ?# k" l* X
) c! V; r# e& m; M天體連線全球磁變
7 T% y: W. \- l2 G+ t+ u有些災禍用「全球暖化」解釋比較勉強,而用全球磁力變弱的現象解釋比較容易。天體連線帶來「全球磁變」,雖然無法證明,道理卻說得通。
: o+ ^0 j+ r; f" V7 n公仔箱論壇其實,○八年底NASA公布地球磁力弱化下異常的現象:在空中像巨大肥皂泡般保護地球的磁氣圈(magnetosphere)已破了個洞,四倍餘地球大!所以更多來自太空有害的粒子和電波會毫無阻礙的進入大氣層衝擊地球表面。6 _/ ^( b7 m+ `0 ?% m" ^
太陽黑子每十一年出現一次,同時伴隨而來的是磁爆,干擾地球電訊,甚至燒壞發電廠。這種情形近年更頻繁嚴重。可是,今年六月NASA貼在網站上駁斥《2012》的廿條說法中第十四條便粉飾太平。它說:「太陽磁爆衝擊地面上發電廠而導致停電的情形很稀少(rare)。」其實,一九八九年三月在加拿大,和○tvb now,tvbnow,bttvb8 c2 u& l/ n6 q/ T
三年十月底在瑞典都發生過太陽磁爆引起的大停電。
' N& q( b! v& p  L今年九月,美國密西根大學「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公布一項驚人發現:○八年太陽黑子活動異常平靜,但是衝擊到地球的太陽磁波比上次在一九九六年太陽黑子活動平靜時強多了。來自天體干擾地球力量近年有加強趨勢,這是無法用「全球暖化」解釋。
+ V( E5 Z& m, C& O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 c9 |5 N. [1 v% Z; Z4 ^% |
tvb now,tvbnow,bttvb: i0 s/ T6 a. D! @% f
地球已在加速變化
9 x% B: R6 g0 E& t9 S人類活動固然帶來「全球暖化」,但是「全球暖化」是造成天災人禍變多唯一的原因嗎?全球平均溫度在一九九八到達高峰後便大體在下降。根據○九年十一月九日美國新聞周刊報導,美國人相信「全球暖化」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已由○八年的百分之四十七降為百分之卅六;美國人相信「全球暖化」有具體證據的已由○八年的百分之七十一降為百分之五十七。
; |( `1 n* X/ E4 ?1 e/ K「2012」不是世界末日。但地球已在加速變化,昨天觀念將無法因應明日。世界將逐漸邁進「新紀元」,願我們都做好準備。
$ ^9 S5 c6 i1 `4 m  ]TVBNOW 含有熱門話題,最新最快電視,軟體,遊戲,電影,動漫及日常生活及興趣交流等資訊。(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