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擇一個詞語去形容回歸後香港的政治形勢,「管治危機」相信會是大部分港人的不二之選。5.39.217.77:8898. ^' M {: [+ C! X8 z$ e
6 d- K& g1 m# y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不振,是多數香港人的切身體驗。有趣的是,國際社會對香港政府的管治評價,向來都比本地人正面得多。世界銀行每年進行的「全球管治指標調查」(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香港一直名列前茅,以最新2008年的調查為例,香港除了在「問責性」一項指標評價較為遜色外,世銀在其餘5項指標包括「政治穩定性」、「政府有效性」、「監管質數」、「法治」及「控制貪污」上,都給予香港政府極高的評價,排名穩佔全球212國家及地區的前列。 + G7 T7 O& |' Q$ W" J6 x' h% \5.39.217.77:8898公仔箱論壇; d' M, O' P9 q6 ]- y7 ]
為什麼港人與國際社會,對香港的管治情况,會有截然不同的評價?這視乎我們如何定義什麼是「管治」。 * Z, t7 F! U. q, f; g- [+ l# H & @$ E! V' [0 Y" a$ V+ otvb now,tvbnow,bttvb香港的公務員隊伍、法律體系,以至各種監管制度,都比大部分國家及地區完善,政府及社會的日常運作暢順,因此在世銀的評分標準下,自然獲得較高的管治評價。但如果我們跟從學者Jon Pierre and Guy Peters的分析,將「管治」較具體定義為「政府制定及推動政策的能力」(the capacity of government to make and implement policy),那麼回歸後特區政府陷入「管治危機」,則是不爭的事實:從西九和銷售稅的爭議、到校園驗毒及高鐵的交鋒,特區政府在推動政策時,總是遭遇各方圍攻、無法建立廣泛共識,導致各種改革往往功敗垂成、一再落空。 , B. N: r+ e+ v5 G5.39.217.77:88985.39.217.77:8898; C( {' z, [) Z) l6 U+ Y2 S
: R1 V" Z6 T1 Y$ I) [% G+ i公仔箱論壇舊制度無法應付新形勢 . s! `$ d: b% V1 W. F) s' N; Q5.39.217.77:8898殖民地時代,港英政府制定及推動政策,往往都能夠得心應手,與特區政府現時的困局,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 y& z! |1 m6 Q4 R$ p4 p5 Y6 o公仔箱論壇0 F, D' n4 y/ A) D4 _' o' b
港英時期,政務官一手包辦決策大權,加上立法局議員全部由港督委任,公民社會發展落後,政府只需關起門來,說服行政立法兩局、諮詢委員會的工商精英,就能夠確保各項政策通行無阻,毋須耗費心力向公眾進行解釋及游說。2 l8 O! @7 _3 o% V6 |